搜索
   登录

目录

茅台——饮千古墨客骚人诗之“醉”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214字

茅台——饮千古墨客骚人诗之“醉”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遥知天涯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这是中国人对酒的最真诚的情感寄语。

古往今来,诗与酒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陆游等人,无不喜欢饮酒赋诗,与酒为友。

茅台,一个神秘、美丽、醉人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酱香酒文化、古盐运文化、红军长征文化,等等,都在茅台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誉驰中外的茅台酒,吟咏赞美它的诗歌甚多。自明清以来,多有商贾名流、墨客骚人汇集于此,观光创业,吟诗作赋,吟咏神秘茅台。他们创造茅台,记录茅台,赞美茅台,推介茅台,使美酒飘香的茅台更加流光溢彩,韵味悠长;使历史厚重的茅台更加风姿绰约,盛名远扬。

“一江翠绿,两岸朱红,酿造秦风汉韵;百载辉煌,千年智慧,蒸馏国色天香。”茅台像少女一样靓丽,像小伙一样阳刚;像诗歌一样美妙,像字画一样迷人。一个神话般的茅台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

神秘的茅台,引无数骚人墨客,触景生情,以酒为诗,留下了瑰丽的诗篇。

据说,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的随任老师张国华(贵州著名学者)来到茅台镇,在河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酩酊大醉,乘兴向店家要来笔墨,在壁头上题写下《茅台竹枝词》盛赞茅台:

此首竹枝词借酒抒怀,真实地记述了当时茅台村酿酒烧房众多,云、贵、川、湘诸省客商竞相前来购买茅台酒的盛况,它是研究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运销等情况的珍贵史料。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二十二年(1842年),浙江义乌人陈熙晋调任仁怀直隶同知。仁怀直隶厅(今赤水)与仁怀县紧相为邻,舟楫可直抵茅台。陈熙晋在任期间,曾专程到茅台村一游,触景生情,写下了《茅台村》一诗:

从短短的40字中,可以窥见当时茅台商业兴旺、市场繁荣、航运发达、风光秀丽的情景。满街都是酒店,足见那时茅台村酿酒业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被誉为西南大儒的贵州遵义籍文学家、诗人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访问原遵义知府平翰,途经仁怀茅台村时,闲步街头,见一插草标鬻卖亲生女儿的穷汉。问其情由,始知系当地某盐商兼酒店老板逼他归还所欠30两纹银只好卖女抵账。郑珍心想周济于他,又苦于所带盘缠无多。正在情处两难之际,恰好这时那位借债给卖女者的富商,慕他的盛名,差人来请他去写副对联,以满足其附庸风雅的欲望。这种为富不仁的人,郑珍本不屑于为他写什么对联,正想开口回绝,但又猛然灵机一动,应允了富商的请求。他来到盐商家中,开口就说:“写对联可以,但要40两酬金。”富商磨来磨去,只肯拿出20两银子。郑珍略一思忖,展纸挥笔,写下了“酒冠黔人国”五字上联,把笔一丢,拿着20两银子就走。盐商问他为何不把对联写完?他冷笑一声:“你只肯出一半价钱,我当然也只能写半副对联啰!”盐商无奈,只好忍痛再拿出20两银子。郑珍这才提笔写出“盐登赤虺河”五字下联。写毕,他把40两银子悉数拿去送与卖女儿的那位穷人还这位商人的账。郑珍到茅台后,整天下雨,心情不佳,他想写一首有关茅台村的诗也一直没有写出来。他戏弄了这个心地狠毒而又颇为悭吝的富商一番,又解了那位穷人的燃眉之急,心绪为之一爽。回旅舍后,他便以这副对联为基础,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律《茅台村》:

郑珍把“黔省称第一”的茅台酒形象地写入诗中,使茅台酒更加遐迩闻名,它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清朝时期,还有外交家黎汝谦,进士赵怡、卞天桂,举人浙江嘉兴知府杨兆麟,遵义府学庠生卢郁芷,贡生侯树涛等诗人、学者都有吟咏茅台或茅台酒的名篇佳作。

侯树涛的诗,充满了对古镇茅台的深深眷恋,其《茅台晚兴》诗写道:

卢郁芷的《仁怀风景竹枝词》则写出了酒后泛舟的愉悦,使人读后油然而生悠游茅台的欲望,意欲同他醉一回。

随着1915年的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过茅台后,茅台更是蜚声中外,更有大量的名家名作广为流传。从这时候起,大凡吟咏茅台的诗作,其内容几乎无不与茅台酒有关。诸如共和国元帅陈毅、杰出的教育家黄炎培、画家刘海粟、革命家周林、外交家韩念龙、历史学家胡绳、著名作家姚雪垠等,都对茅台赞誉有加。胡绳的《无题》写道:

莫文骅将军《西江月·忆茅台(三阕)》写道:

该词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人的作品中佳句甚多。例如:陈毅的“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和黄炎培先生,〈茅台诗〉》)。姚雪垠的“何时乘兴君西去,自有茅台供洗尘”(《无题》)。周林的“汉唐明清酒文化,中外游人绝口称”(《题国酒文化城》)。韩念龙的“茅台清酌冠吾华,长征而后名溢奢”(《参观茅台酒厂》)……

当代诗人刘河教授《茅台》诗曰:

茅台酒因茅台而得名,茅台因茅台酒而名噪中外。茅台已不仅仅是地名而已,更是驰名的品牌和深邃的文化。诗人们常常以歌颂茅台酒来歌颂茅台,因而游人说茅台酒是文化酒。乡中诗人也不下百人,他们的诗词作品亦有许多佳句。

例如:“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徐文仲《赞茅台酒》)。“一淡一浓山影叠,半晴半雨鸟声幽”(徐世珩《上巳日,茅台河畔踏青,赋寄华阳高一力》)。“门前鹭掠斜阳影,苒苒芦花雪一溪”(徐世珩《银滩晚眺》)。“一滴清醇舒肺腑,五洲佳酿胜琼浆”(葛显威《咏茅台酒》)。“他日归来醉佳酿,杯中自许落长庚”(刘河《忆茅台》)。“广厦巍巍临碧汉,琼浆郁郁逼云隈”(龙先绪《茅台纪游》)。“挂盏明珠摇烛影,隔宵素齿嚼余香”(杏邨《茅台酒》)。“何当邀月饮,小酌醉春风”(姚辉《酒咏》)。“但饮茅台丁点点,老成君子也风流”(罗永方《赞茅台》)……

乡土诗人大多数把对茅台的情结熔化于诗,著名诗人徐世珩先生就是典范。徐先生歌颂茅台的诗有十二首,首首犹如美丽的画卷,栩栩如生。如《茅台晨眺》:

又如《茅台晨起,堤边闲步》:

再如《春日登茅台酒厂大楼,口占》:

仅此三例,即可以看到徐世珩先生笔下的茅台有多美丽、多诱人。也正是茅台这方沃土,孕育出几多像徐老这样闻名遐迩的诗人、作家、企业家。如今茅台镇,王气领风骚。《十六字令·茅台村(三阕)》写道:

如今茅台,厂房林立,诗韵飘香,更显风流。茅台,正以其特有的自然资源为原料,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曲药,酿造美好的未来,酿造美妙的诗篇。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