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国最早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远古文化,黔西观音洞、威宁鸡公山,桐梓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无不向世界述说着在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从原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各支系之间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释、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都真实存在。贵州建省时从周边省(区)划属贵州的地区,迄今仍与其历史上的“首属地”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关系。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形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战国、秦汉时期,贵州高原古夜郎文化已初见繁荣。魏晋以后至唐、宋、元时期,贵州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贵州文化广纳中原文化及周边地域文化之长,经过融会贯通,明清达到繁盛,于是有了土司文化、阳明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又拥有了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无不代表着每一个历史时期贵州所经历的对本土文化的固守以及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而这一切,已由我们所拥有的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彰显出来。
一、黔西观音洞遗迹——揭开贵州“史前文化”帷幕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1964年由考古学家裴文中组织试掘,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使贵州历史的线索向前延伸了二三十万年,大致与“北京人”同一时代。这个了不起的重要发现为探索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云贵高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打破了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的陈旧观念,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辉煌的。在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无论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显得光彩夺目,在国内占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势。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使用火的地方;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更是中国南方新发现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水城硝灰洞遗址中“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现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了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在已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还发现了一定数量、很有说服力的古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发现了处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后,又发现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贵州,除了人们熟知的“兴义人”“穿洞人”之外,还有“桃花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安龙观音洞人”“福洞人”“青龙洞人”,等等。在六盘水一带,先后发现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盘县“大洞人”。桐梓县有“桐梓人”和“马鞍山人”,普定县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龙县有“观音洞人”和“福洞人”,这真是天大的奇迹。更可喜的是,在贵州,这些古人类化石合乎逻辑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系列。
从全国来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却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器、角器,无论其数量、类型、工艺技术及成品的精美度,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无怪乎历史学家称它“独领风骚数万年”。
与旧石器文化相比,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断定到了新石器时代贵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实上,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很丰富。目前,已经发掘的代表性遗址有赫章可乐遗址、平坝飞虎山遗址、毕节青场遗址、威宁中水遗址等。平坝飞虎山遗址是贵州高原首次发掘出彩陶的遗址,遗址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彩陶的出土更引人注目,但早、晚两期文化差异颇大,这些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重要的意义。荣获2005年度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遗址所代表的独特文化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这种有地域特征的新考古学文化在贵州省考古学界尚属首次提出。这次考古发掘对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安龙观音洞文化遗址有序地反映了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样的遗址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广顺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马鞍山、安龙观音洞等遗址,可能因地层被扰乱或其他原因,遗址的性质尚不明确,有的遗址下层为旧石器,上层为新石器,有的则混淆不清。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围内,已经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当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
二、黔西观音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掘的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重要类型。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千米处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2—4米,支洞长5米,宽1—2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先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掘以前,贵州史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自从发掘以后,贵州的历史便可上溯到距今24万年以前,从此告别了“不毛之地”的记忆。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相关人员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对观音洞文化遗址进行试掘,裴先生随后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截至1973年,在前后9年的时间里,对观音洞的陆续发掘都不断有新的发现,共获得4000多件石制品和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遗物,用铀系法鉴定,年代为距今4万—18万年。
黔西观音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显得迥然不同,主要表现为:第一,无论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经过加工,所以人工台面多,天然台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锤击法为主,而比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这说明技术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观音洞发现的石制品中,石器大约要占65%,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这在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为主,间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样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种方法,以单向加工为主,复向加工次之,此外还有错向加工和交互打击等法,这在国内同期遗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于当时工具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表现为生产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术很不熟练,产品自然比较粗糙,器型虽然繁多但不稳定。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分为三大类,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绝大多数是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长度为20—100毫米,显然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石片形制多样,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种。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据分析,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少数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个体大小悬殊,器型也较复杂,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数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裴文中先生将他们详细比较之后,认为观音洞的石器,既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又“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正是因为差异明显,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称为“以石片工具为主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我国南方的旧石器早期遗存是相当复杂的,观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这样规模大、系统性强、器型复杂、加工方法多样的遗址,所以说“南方首推贵州观音洞”。使用锤击法,以石制工具为主,不仅影响了贵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兴义猫猫洞等地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还影响了云南路南、呈贡等地的旧石器,并越出云贵高原,对四川铜梁、汉源、资阳等地的旧石器也产生了影响。由此看来,黔西观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的传播中心,它上继“元谋人”,下启川、滇、黔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三、盘县大洞——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1993年,《中国文物报》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在首都北京,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著名考古学家,经过充分讨论,从中评选出“九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榜首的就是“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它是一个旧石器时代中期少有的“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址。
盘县大洞遗址,在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遗址所在洞穴当地人称十里大洞,发育于十里坪坡立谷西缘石炭纪灰岩山体中,由关牛洞、水洞、阴河坡、大厅和硝洞5条洞道组成。各条洞道有竖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总长160米,大厅是个塔形洞穴系统,中间一层洞道并连接。洞口长220米,高30米,面宽5米。富含考古学信息的堆积物自洞口向大厅内缓倾,总面积约9900平方米,堆积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为19.5米,厅内已发掘至6米仍未见基岩。洞口堆积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栋大梁题记为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的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物,屋前有2道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的石垣。外垣长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于洞口34米。谷地开阔而平坦,总面积3平方千米左右。
大洞遗址于1990年发掘,1992—2000年,由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了6次发掘。发掘面积86平方米,清理面积68平方米。共获石制品3000余件、人牙化石3枚,还有4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烧骨、炭屑。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类群由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钻具、锯齿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镐等组成。硬锤直接打击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术中占主要地位,已有一些进步的技术因素出现,表现为有一定比例的带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态和测量特征,一方面呈现出北京人牙齿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又出现一些属于早期智人的牙齿特征,故应属早期智人。动物群的主体是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兼有云贵高原土著种类。洞系的堆积层在时间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遗址堆积考古层的铀系年代为:上层13万年,中层20万年,下层26万年,还出现30万年以上的考古层。遗址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大洞遗址以它巨大的堆积规模、比较完好的堆积层和堆积物含有的非常丰富的人类遗物、遗迹,乃至庞大的共生哺乳动物群化石,显示了它在东南亚南部人类进化和环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盘县大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大洞遗址这样巨大宽阔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都是少见的。在开掘的92平方米的堆积层中,获得了近300千克人工砸碎的动物骨骼和800多枚动物牙齿化石,发现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钟乳石原料的石核、石片及石器,还有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吃住场所、石制品加工场所和宰剐动物场所”。
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宰剐动物的场所”并不过分,这里出土的动物化石,经过鉴定,有哺乳动物6目40种,另有少量鸟类和鱼类化石。这说明“大洞人”的肉食来源宽广,他们不仅捕捉小动物,还捕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巨貘一类大动物;不仅在草原上猎取鹿、麝、野猪、野牛、青羊,还在森林中猎取虎、豹、豺、狼等凶猛动物;不仅可以捕获陆地上的各种野兽,还在水中捞鱼和射杀空中的飞鸟。这些动物,大抵属于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其中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为绝灭种,据此大体可断定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
说它是“石制品加工场所”也未尝不可,在这个巨大的溶洞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原始人制造石器的过程,他们将板状燧石打制成石核,并利用上下两个自然面作台面打片,有的石核则利用石片痕为台面,而且以两个面交互做台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台面性质分为自然台面、打制台面和修理台面。修理台面的技术,在大洞得到进一步应用,比黔西观音洞有较大发展。在黔西观音洞的2323件标本中,确认为修理台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标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台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为毛坯,制成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锤和手斧、手镐,但也有用灰岩角砾或石块打制成的。与“观音洞文化”相比,同样都具有形制多样且不定型、主要用锤击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较大、以刮削器为主等共同特征,说明大洞“石器工业”技术仍保持“观音洞文化”的传统风格,但是,大洞在技术上有所进展,除了修理台面技术进一步推广而外,出现了手斧、手镐一类工具,有些专家认为它“在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加工技术中独树一帜”。
四、平坝飞虎山——贵州高原首次发现的彩陶遗址
平坝飞虎山是贵州高原首次发现彩陶的遗址,遗址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虎山在平坝县城东南11千米的白云镇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个明通暗连的天然洞穴。旧志称其“具天外飞来,声震百兽之势”,故名飞虎山,又因“形势耸秀,似佛飞来”,亦名飞佛山。1978年当地村民在飞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学界重视。1981年9—11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赴飞虎山考古,在各个洞穴中均采集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遗物。通过考察,飞虎山是贵州唯一发现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层迭压的洞穴遗址。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属旧石器时代的有:刮削、尖状、砍砸等打制旧石器532件,兽齿、骨共1370块;属新石器时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铲4件,磨光残骨刮刀1件,人类腭骨1块;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夹细砂的灰陶为主,质地坚硬,纹饰以细绳纹和各式刻划纹为多,是贵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还出土大熊猫牙齿、剑齿象残臼齿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齿,清朝青花瓷片、铜扣“乾隆通宝”铜钱,南明王朝的“永历通宝”铜钱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洞穴陈积木灰的测定,认定最早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距今1.5万年左右。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飞虎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内堆积复杂,大致分早、晚两期:早期地层呈黄色或灰黄色,出土大熊猫、剑齿象等化石,石制品均为打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后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地层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动物遗骸为生属种,并出土人类下颌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推测距今4000—6000年。
打制的石制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盘状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占76%,尖状器虽少但加工精细。斧形器似为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象征。磨制石器27件,加工精致,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石刮刀、石箭(矛)头、小石块等8种,未见有段有肩的石锛和石斧。石锛数量多、形制规整,以长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残的磨制骨刮刀外,均为打制骨器,有骨锥和骨铲。其中,豪猪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划符。陶器除圆饼式及圆珠式陶纺轮各1件外,其余全是器物碎片,计1494片。其厚薄不匀,厚者达1.2厘米,薄者仅0.2厘米,火候高,质地坚硬。夹砂灰陶约占70%,夹砂黑陶约占30%,泥质类陶极少。夹砂陶以夹细砂为主。陶片纹饰复杂多样,有粗细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质灰陶的内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于外表绘两条平行的红色条带。这是贵州首次发现,也是贵州迄最早的彩陶记录。
平坝飞虎山遗址的上层为新石器时代,而在它的下面,叠压着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制造既有锤击法也有锐棱砸击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盘状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锥57件、骨铲20件、角器2件。石器增加了盘状器、斧形器等新类型,骨器使用较多,这都为转入新石器时代做了准备。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为石锛、石斧、石纺轮、石箭头、石臼、石刮刀、磨石,还有磨光骨器、陶纺轮及千余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的出现,表明在技术上有了长足进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锛、石斧的出现,有了条件进行砍伐,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箭镞是“野蛮时代”的重大发明,有了弓箭以后,便可在较远的距离捕杀野兽,扩大狩猎活动,并为饲养动物提供了条件。陶器的出土,说明人们渐渐定居下来,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黑陶,还有少量泥质灰陶和彩陶,质地坚硬,铿锵有声。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产物。石纺轮和陶纺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贵州已经有纺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