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李端棻——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449字

贵州李端棻——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

李端棻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请推广学校折》中指出了封建教育的弊端,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案,以培养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经世致用人才,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近代教育的先行者、贵州民主先驱李端棻

李端棻(1833—1907年),字苾园,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著名的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和教育家。他主张变法以救中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他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全面系统地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案,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序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采用分科选举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科举取士制度。这在其兴盛时期,对于封建统治者打破门第观念和地方豪族势力,选拔经国治世之才,笼络人才,以及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来说,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自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开始,实行以八股取士的制度后,将科举与八股文结合在一起,科举制度日益走向机械、空疏和腐败,它日益禁锢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才智的发挥。特别是到清朝中后期,它已经难以存在下去了。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遭列强侵略,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为此痛心疾首,他们艰难地探寻着拯救中国的道路。中日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却败于从不被国人所屑的“蕞尔岛国”日本之手,面对如此“千古非常之变”,在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机器面前,传统的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后,光绪帝因甲午惨败蒙受奇耻大辱而深为忧愤,为了改变其处境,并图强御侮,“欲兴庶政而图自强”,特降诏征求“通达中外能周时用之士”。不料时过数月,应者寥寥。究其原因,李端棻认为,“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之道未善也”,遂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1896年6月12日),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这一奏折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名的纲领性文件。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李端棻自1863年入翰林院至1896年从事学政,达33年之久,深知科举制度专重考试,忽视教育的弊端,致使大量少年子弟得不到就学机会,无由成才,难被任用。因此,他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造成“罕有瑰玮之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其一,李端棻认为,虽然原来在京城中设立了同文馆,各省设立了实学馆、广方言馆、水师武备学堂、自强学堂等,然而都是中外学术一起讲习,只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却不学习治国之道,各馆“皆徒习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强之学,一切要书,多未肄及”,这是造成缺乏经世致用人才的原因之一。

其二,“格致制造诸学,非终身职业,聚众讲求,不能致精”,因此致使学生学业不分齐院,专门知识不精。

其三,由于“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生员“日求之故纸堆中”,培养人才成为空谈。

其四,由于科举取士,因此“俊慧子弟,率从事帖括以取富贵”,而一旦科举高中,“遂与学绝,终为弃材”。

其五,“巨厦非一木所能支,横流非独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变之亟,必求多士始济艰难”。而现在全国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只有数十,士之欲学者或以地僻而不能达,或以额外而不能容”,即使在馆的生徒,“一人有一人之用,尚于治天下之才万不足一”,更何况“功课不精,成就无几”?

为了培养“奇才异能”之士,李端棻建议:

李端棻在此对京师大学堂和省、府、州、县各级学堂的招生对象、招生办法、学习期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核心是要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以八股取士的弊端,除仍需学习经史诸子各书外,还开设外语、算学、天文、地理、格致、制造和农、工、商、矿业及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经世致用人才。学习期满,毕业生“等其荣途,一归科第,予以出身,一如常官”,这对传统的科举取士制度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除了开办新式学堂外,李端棻还建议在京师及十八行省省会设藏书楼(图书馆),广收中外书籍,解决士子无书可读的问题。针对“好学之士半属寒畯,购书既苦无力,借书又难”,结果造成广大士子“孤陋寡闻,无所成就”。通过设立藏书楼,“许人入楼观书……如此则向之无书可读者,皆得以自勉于学,无为弃才矣”。

李端棻认为,举办新式学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必须依赖实验。他主张设仪器院,供实验实习之用,改变纸上空谈的状况,建议“所立诸学堂,咸别设一院,购藏仪器,令诸学徒皆就试习,则实事求是,自易专精”。

李端棻还主张开译书局,广立报馆。“增益见闻,开广才智”,必须大量翻译西方最新的各类科学书籍,并在京师及各省省会,以及通商口岸、重要的城镇都设立大报馆,“广印廉售,布之海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熟悉政治时务的干练之才。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虽然多次派遣留学生,却“未收大效”,其主要原因是所派游历者“乃职官而非学童”,因此,李端棻主张“学徒既受学数年,考试及格者,当选高才以充游历”,留学生由学堂经过考试选送,十数年以后,学成归国,人才济济,“以修内政”,则“何政不举”?“以雪旧耻”,则“何耻不除”?

李端棻的上述主张,都能切中时弊,集中体现了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主张。在李端棻之前,虽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过教育改革的主张和意见,也创办过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向外国派遣过留学生,但提出如此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方案,还是第一次。《请推广学校折》提出的各项教育改革办法和方案,经总理衙门奏准施行。继李端棻之后,康有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向清廷上《请开学校折》。同年,戊戌变法开始。六月光绪帝下诏筹办京师大学堂,并令各省、府、州、县之书院一律改为学堂。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新政被取消,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即今北京大学前身。1901年,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下令兴办学堂,具体办法虽然有所改变,但主要内容与李端棻的奏折如出一辙,因此李端棻的《请推广开学校折》,“实为中国建立近代学制的发端”。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以“滥保匪人”的罪名被流放新疆,中途因病遇赦回贵州。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当时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积极在家乡办教育,曾任贵山书院山长,并参与创办贵州第一所师范学堂——贵州省公立师范学堂和贵州第一所中学——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他还亲自到一些学校上课,并在自己家中讲学,继续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他不惧党祸,将西方先进思想引进贵州,为贵州培养了一代新人,使贵州知识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激发了人们办学的积极性,鼓舞了人们改革教育的勇气,成为清末贵州教育发展的动力。

李端棻在维新时期,上疏光绪帝,“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根据他的《请推广学校折》而于1898年5月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当今闻名遐迩的北京大学的前身,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也是戊戌变法运动所保留的重要成果之一。李端棻《请推广开学校折》中所奏请的各项内容经总理衙门议准实施后,其所奏请有关设府、州、县各项,便是后来各地方普遍设立小学堂的依据;所奏请有关设省学各项,则成了后来建立中学堂的办法;所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各项,导致了后来的北京大学、分科大学等学堂的创立;所奏请设藏书楼,促成了中国最早的图书馆的诞生;所奏请选派游历各项,促成了清末“新政”出洋留学的高潮,使学西学之风盛行。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所发议论切中时弊,指出了封建教育的弊端,振聋发聩;所提出的方案切合时宜,简便易行。李端棻所提出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改革举措,不仅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拉开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序幕,他不愧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