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近代工业的“一波三折”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654字

贵州近代工业的“一波三折”

贵州近代工业始于清末,但一阵热潮之后缓慢下来;抗战时期得到一个特殊机遇兴盛起来,战后又渐衰萎;1958年前后有一个小的起伏。几次兴衰,一波三折,与全国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贵州近代工业发展的曲折道路。

一、清末及民国年间两起两伏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末贵州近代工业兴起,在全国有一定地位。清光绪十年(1885年),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开采贵州矿产,于次年在省城设立矿务公商局,并在镇远、常德、汉口、上海设立分局“凑集商股”,购置机器创建贵州近代工业。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办青溪铁厂,在英国购置全套炼铁、炼钢设备,以江南制造局候补道员潘露为总办,在上海聘请了法国人罗克莱等5名工程师,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产出“天字一号”铁锭,拟将产品运往常德、江口、上海销售。青溪铁厂是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先驱,比湖北的汉阳铁厂还要早,在引进机器设备、技术人才和招商引资方面都是很早的,还率先采用股份制,但因官僚体制及资金、焦煤等原因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办。继之而起的是英法水银公司,它是一家外资公司,以机器生产开采万山汞矿,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法国来福公司与贵州签约创办中外合资“华洋正安铅矿公司”。清光绪末年,督办云贵矿务的唐炯聘请东洋技师在威宁等地开采铜矿,贵州巡抚林绍年委派安顺知府瞿鸿锡在安顺设立丰泰矿务公司,清末实行“新政”时在贵阳设立农工商总局及官钱局。清宣统元年(1909年),盐商华之鸿创办贵阳文通书局,派田庆霖等到日本采购机器设备和学习印刷技术,是贵州最早的私营近代工业企业,在全国仅比商务印书馆晚2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熊静安创办贵阳皮革有限公司,使用机器生产和化学药品制革。

清末贵州近代工业骤然兴起,大都“早产早夭”。进入民国以后,在长达23年的军阀统治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加之交通制约和财力不足,近代工业举步维艰,虽有某些工业出现,但发展相当缓慢。

这一时期的近代工业,除兵工厂外,都是民办的轻工企业,制革业有顺昌制革厂、振华制革厂,火柴业有贵阳惠川火柴厂及协昌、德泰、义昌、燧明等火柴厂,印刷业仅文通书局一家,永丰造纸厂收回后改为西南造纸厂,生产肥皂、蜡烛的化工厂多是一些家庭化工厂或规模很小的厂家,有几家小玻璃厂和针织厂,陶瓷厂和炼油厂均为半土半洋。

抗日战争爆发,急剧改变了贵州的地理区位。东北、华北沦陷,矿产资源为日本侵占,开发西南矿产因此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贵州成为实业部、资源委员会关注的重点,从而把人力、物力和投资转向贵州。由于战争的需要,服务于军事的兵工厂、飞机制造厂、汽车修理厂、机械厂、轮胎厂纷纷迁往贵州,推动了贵州机械、化工等工业的发展。由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城市被占,物资供应紧缺,而人口又迅速增加,给贵州轻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刺激了各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沦陷区疏散的人口大量流入贵州,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在贵州创业,兴办起许多工厂。

抗战期间,贵州进入了“战时经济”的主流圈,外来的资金与贵州资源相结合,科技人才与贵州开发相结合,有资源、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工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把贵州延缓了20多年的近代工业推向新的高潮。贵州过去没有的工业大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贵州已有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给贵州带来了一个“特殊的机遇”。但是这种“机遇”是在战争环境中出现的,抗战胜利后许多条件很快消失,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源减退。不过,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流水式”开发,因为在“大复员”之后,工厂并没有大量迁走,许多工业后来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例如卷烟、橡胶、汽车制造、电力、化学工业等。技术人才虽有相当一部分返回原地,但有不少在贵州已安家落户。抗战胜利后,贵州工业的衰退主要是退出了经济主流圈,投资重点转移,人才向外流动,市场逐渐缩小,不再具备抗战期间工业发展条件,在“内战”开始以后更显得衰落,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面临着一个残破的局面,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7%。

二、“大跃进”前后的贵州工业

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工业,无疑是贵州在新中国工业建设起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接收的“官僚资本”,主要是贵州企业公司和资源委员会经办的企业,如贵阳电厂、贵州烟草公司、贵州水泥厂、贵州玻璃厂、贵州火柴厂、贵州蛋厂、筑东煤矿、大兴面粉厂、遵义酒精厂、贵阳模范工厂、修文发电站、豫丰纱厂等,还有一些兵工厂经过改造成为贵州的“国营工业”。私营工业门类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全省1339家企业分属42种行业,绝大部分是几个人的小厂和手工作坊。化学工业厂家最多,除贵州化学工厂、青山矿业药品厂、一元化工厂、新筑制酸厂等稍有规模之外,大部分是小型酒精厂和化学工业社。机械工业只有中曹机械厂、马王庙修车厂、新生五金厂几家有较多设备,其余的多是从事修理、制造零部件及翻砂的小厂。像样的纺织厂仅豫丰纱厂一家,各地5万多家织户使用的多是简单机具。比较发达的烟草工业,除贵州烟草公司外有6家机器卷烟厂,其余的多是一两部机器的小厂或手工卷烟作坊。茅台酒生产实际仅有成义(华茅)、荣和(王茅)和恒兴(赖茅)三家烧房,但产量均不大。全省最大的贵阳电厂装机容量不过3040千瓦,安顺、遵义、普定、铜仁的小电厂只能供300—1200盏25瓦电灯使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技术、设备恢复到1943年的水平,适当兴建了一些工厂,如贵州锰铁厂、贵州锑厂、贵州铅锌厂等。1952年,全省有国营工业企业52家,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2.3%;私营工业共1277家,其中50人以上的企业有115家。

“一五”(1953—1957年)计划期间,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安排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贵州没有重点项目。这一时期主要是发挥企业的固有潜力,发展煤炭、生铁、农具、化肥、食油、丝织、卷烟、食品等工业,地方投资7800万元兴建了320个小厂(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7个)。1954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私营企业改为公私合营,将手工业者组织成生产合作社,纳入国家生产计划。经过5年努力,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6.05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33.55%;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为56.1:43.9;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86.59%,公私合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占1.82%。

中苏在政治上发生严重分歧以后,苏联停止对中国建设项目的援助并追回贷款。面对这种形势变化,195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但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作用,忽视了客观规律,于是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五”(1958—1962年)计划期间,贵州出现了一个大办工业的热潮。万山汞矿和开阳磷矿成为开发重点,以汞抵偿苏联债务,从磷矿中提取国防急需的铀矿,并着手开发黔中铝土矿,建立贵阳钢厂。在赤马店兴建贵阳电厂,建设猫跳河梯级电站。国家在贵州安排了14个机电工业项目,新建和扩建中心铸造厂、矿山机械厂、水电设备厂、重型机床锻压设备厂、高压开关厂、大型空压设备厂、变压器厂、大型鼓风机厂、矿山机器厂、电动机厂、综合电机厂、动力机械厂、电缆厂、小型工矿车辆厂等。在此推动下,贵州兴建了贵州化肥厂、剑江化肥厂、遵义碱厂、开阳磷矿、息烽磷矿,新建贵阳棉纺厂、都匀麻纺厂、贵阳针织厂、都匀针织内衣厂,又扩大了贵阳烟厂、贵州烟厂,并增设贵阳复烤厂,还建起了一些造纸厂、制革厂、玻璃厂、搪瓷厂。国家又组织沿海工业内迁,从上海搬迁来了海光皮革厂、解放皮革厂、华成胶鞋厂、明星锁厂、黔光铝制品厂、肉联厂和凯福糖果厂等企业。这一时期在贵州形成了一些新的工业区,如万山特区、开阳特区、清镇工业区、惠水工业区、小河工业区、白云工业区、中曹工业区,遵义、都匀等地的工业也发展起来。

客观地讲,在全民大办工业的热潮中,贵州工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乘着建设高潮的到来确曾向前推进了一步,冶金、电力、机械、化工、纺织、轻工都有了新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具有“冒进”的特征,“遍地开花”,摊子铺得太大,重工业占的比例太大,造成工业比例关系失调,工业过猛过多超过社会的承受力,不讲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工业发展破坏生态环境。“大跃进”加上“公社化”,造成了“国民经济困难”,不得不在1960年进行“调整”,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施工项目由6000多个减少为500个,对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大力精简企业职工,扭转经济建设的被动局面。贵州工业在1958年猛然发展起来,又在1962年骤然冷却下来,这种猛上猛下的情况,固然与全国形势有密切关系,也与贵州工业基础薄弱有关,再次反映出贵州工业发展的不持久性和不稳定性。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