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四十 《晓谕人民布告》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2451字

解读之四十 《晓谕人民布告》

20世纪40年代刘守刚倡立的滇黔界碑

自抗战军兴,倏经七载,政府为求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之实现,兵、工、粮、款征用至亟,人民凛于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之大义,输财出力,供应频繁。即以本县面言,数年来征兵、征工、征款、征粮,勉力贡献,为数固不在少,而带欠之额,仍属甚巨,重以去岁遭受水、旱、雹、虫,灾欠骈臻,国需正启,民生日蹙,政府上顾国难,下体民艰,吏员疲于催科,人民苦于供应。守刚莅任以来,承当与民休息,每念及此,弥觉寝食难安!惟为山九仞,端资一篑之功。守刚视事之始,即以人力物力之动员,系乎抗战建国之成败,服兵役所以保国家,服工役所以兴建设,纳粮赋所以养士卒,筹债款所以济军需,非此不足以建国,莫此不足以言战。再四谆谆晓谕,期与全县士民相勤勉,值兹最后胜利之将临,正人民吃苦报国之机会,我全体民众为国家民族之生存,而牺牲个人之利益,自属劳之而不怨。今者兵役未清,继以征工,公债未缴,粮赋又来,政府上筹国是,下察民情,实已无可如何。守刚,身膺民社,休戚与共,既不敢以国官自居,亦不敢以民官自许,爱民之心虽切,而爱国之心尤重,诚不能因噎以废食,更不能逆情而乎誉,凡此存心,正期于国计民生兼筹并顾之意。此其一。

兴义为全国之一县,更为支持滇缅战事之重要据点。抗战以来,我全县民众出兵、出工、出粮、出款,风起云涌,向不后人,虽觉义之所当尽,亦感力之所不逮,傜役繁兴,负担深重。守刚对于国家诸要政,本于上述之原则,故办理力求慎审,如兵役前任移交欠数为八百数十余名,本任奉征为一千九百七十六名。守刚力陈其困难,饬令乡保人员,先征后数,暂欠前数。如工投,本县三十二年计划,原应完成全县乡道,因奉令筑兴谢段,守刚第恐民力不胜,暂缓兴办。如军粮,本县三十年度尾欠尚多,三十一年度征收不及一成而三十二年度一再电陈灾情,要求豁免,结果蒙上峰减半配赋,已觉格外从优,而全县受灾状况,不待各乡查报,即先勘陈。守刚对三十一年度粮赋,以催征不力,重遭变议,然民瘼已深,不敢计及个人功过,故仍饬尽先催收。三十二年度数额,其三十年度尾欠及三十一年度军谷,暂予宽征,俾民力稍苏再行办理,宁遭处分,诚不敢重苦吾民。如公债则系前任配购,上峰一再申饬,文电责谴,守刚以人民困苦至亟,确难同时举办,力为陈词,甘冒不韪,凡此非敢沽名钓誉,以置国家大政于不顾,盖深知时会艰,民为邦本,正期于役民之中而寓恤民之意。此其二。

最后所望于我全体人民者,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吾辈身居后方,生活稍感艰困,然较诸前方将士之浴血堞尸,沦陷区同胞之茹苦含辛,其安全享受,犹胜百倍。今日我全县民众,务各仰体国步之艰难,一本忠又爱国之天性,自动服务,踊跃应征,慷慨输将,集体纳粮,以报效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光荣,以拖欠粮赋为可鄙可耻之行为,则前方之兵员能源源接济,军食能供应无缺,路工可早日完成,公债可如数购买,足兵足食,最后之胜利,自可计日以待。其有昧于大义故为吝啬,抗延不缴,视避征役者,即对不起国家,自应断然制法以儆刁顽。至乡保征收人员,如有违法舞弊,藉端额外需索营私害公者,即对不住人民,准即列举事实,检具证据,呈府查办,一经查明,自当从重治罪,无论何人,决无宽假,凡此忠告,正期与事实法令,同时并重之意。此其三。

上述三端,所各一体凛遵,在职者应各勉为良吏,在野者自勉为良民,今于布此,免罗法纲,是所厚望。

民国三十三年二月

一、史料来源

选自1944年《兴义县政一览》

二、作者介绍

刘守刚,辽宁本溪人,1910年生,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毕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贵州毕节行署黔西县县长任上调任兴义县长,调长春市任政府秘书长,参与接收日伪资产。在任期间主持划定兴义四至界限,立界碑,颇有政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离任。现遗留滇黔界碑一座,其主编的《兴义县政一览》是研究兴义20世纪40年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被誉为“兴义百科全书”。卒年不详。

三、解读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民国县级政府的运转、执政理念等方面的史料收集不够、研究不够,甚至有妖魔化的倾向,比如提到保甲长无非就是“拉兵派款”“吃拿卡要”,县级机关人员无非就是一些贪官污吏。现在平静和客观地看,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确实贪腐严重,但是任何时代、任何政治集团都不是漆黑一团的,在一些地区、一部分国民党军政干部依旧是努力工作、兢兢业业的,他们组织民众向抗日前线输送兵员、输送粮食,民众不得不勒紧裤带,乃有抗日救亡之功。这在刘守刚先生《晓谕人民布告》中体现得比较充分。这篇文稿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文采斐然,与我们现在的公告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是不同的,因为前一种文告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

公告开头叙述抗战七年兴义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自抗战军兴,倏经七载,政府为求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之实现,兵、工、粮、款征用至亟,人民凛于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之大义,输财出力,供应频繁。即以本县面言,数年来征兵、征工、征款、征粮,勉力贡献,为数固不在少,而带欠之额,仍属甚巨,重以去岁遭受水、旱、雹、虫,灾欠骈臻,国需正启,民生日蹙,政府上顾国难,下体民艰,吏员疲于催科”,“今者兵役末清,继以征工,公债未缴,粮赋又来,政府上筹国是,下察民情,实已无可如何”。这是一种矛盾,抗战所需繁多,人民不堪重负,灾害频发,官员左右为难,而一县之长更是矛盾的焦点。

第二段用数字说话,通过前后对比,讲明兴义的兵役、军粮方面的尾欠及上级的减免。

第三段发出号召,“所望于我全体人民者,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吾辈身居后方,生活稍感艰困,然较诸前方将士之浴血堞尸,沦陷区同胞之茹苦含辛,其安全享受,犹胜百倍。今日我全县民众,务各仰体国步之艰难,一本忠又爱国之天性,自动服务,踊跃应征,慷慨输将,集体纳粮,以报效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光荣,以拖欠粮赋为可鄙可耻之行为,则前方之兵员能源源接济,军食能供应无缺,路工可早日完成,公债可如数购买,足兵足食,最后之胜利,自可计日以待。”相互对比,最后重申严肃法纪,对不良者提出警告。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