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二十七 纳灰河乐立《建桥碑记》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1426字

解读之二十七 纳灰河乐立《建桥碑记》

纳灰乐立建桥碑

乐立古桥全景

原文:

译文:人和堡的西面有一条河,其来源很远,流向很远的地方,绵延近百里,河的两岸有几座桥相连,其中有一座天生桥,谚语说“桥上三斗种”就是指这里。人和堡原来有水桥一座,甲子年间(1864年)被水冲毁,后来即使有桥梁,但行人走起来都很艰难。因此乐善好施的各位先生,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忧虑,担心有不安全的事情发生,打算修座石桥。共同商议,各有范围,永不越界放牛。于是有爱心的人募捐,促成这件好事。从去年八月开始动工,到今年春天完工。请我写序,我极力推辞,但大家不改变主意。

原文:

译文:我因此观察石桥一带的地理走势,观察山形:往东是通往县城的平坦大道,双龙对峙的地方叫冷风口。往南有飞凤饮水、官家旧坟,往西则水声潺潺,而流泻出于两座山峰之间的,就是凉水井了。往北则横山鼎峙,天马遥临,环绕四周,顿成美好的境界。加上这座桥修成,长虹拱照,看见鱼从水深处跳起来可以吟诗作对,仙鹤在小山坡上鸣叫也可以吟诗作对。人杰地灵可以预期,文风蔚起,财运绵长。朝辉夕阳之下,耕种的人赶着牲口非常方便,行人没有艰难步行的担忧,老人高兴地在桥上聚谈,年轻人在桥上唱歌跳舞。高人逸士,触景赋诗;钓鱼的打柴的,到河边散步也心情愉快。入境观俗,可以不问就知道当地人生活在太平盛世了。

原文:

译文:我住在附近村庄,惭愧没有形容好。各位乐善行仁的先生,芳名应垂不朽,我也高兴为此作序。

一、史料来源

选自《黔西南州文物志》,碑保存于石桥附近,有残损。

二、解读

这是一篇写于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的碑记,当时受下五屯刘氏家族筑永康堡的影响,兴义全县掀起了一股筑屯堡的热潮,靖南(今敬南)有永靖堡,革里有仁里堡,安贞(今桔山)有安贞堡,双生有人和堡。石桥就位于人和堡西侧,至今完好。

序先点出了修桥的原因,写了“桥横三亩”的天生桥是县城八景之一。接着简述修桥经过,桥附近的山川地势,冷风口、官家旧坟、凉水井这些地名今天还用。此部分叙述诗意盎然:“长虹拱照,鱼之跃于渊也可咏,鹤之鸣于垤(音叠)也可歌”,“朝夕之下,耕者有驱犊之便,行人无艰步之忧,老者忻(音新)聚谈其上,少者乐歌舞于其场。高人逸士,触景赋诗;钓叟樵夫,临河娱性。”

桥是河的点睛之笔,不仅给许多人带来便利,人们生活因为这座别致的石拱桥而充满诗意,作者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太平盛世图。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文采斐然。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