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八 黄草坝北门《陶文章墓碑录》
陶文章墓现状
原文:
译文:陶公讳文章,祖籍湖南宝庆府,是武纲州牛栏山雍气孔人。从清池公迁居贵州境内,安家安南县,当地人叫人朝乡辖区内,清池公生富环公,富环公生玉云公,玉云公生三个儿子,而文章公是第三个儿子。追溯文章公的生平,家道的顺利兴旺和变故不幸交织在一起。
原文:
译文:当他小的时候,长到六岁,父亲就去世,长到九岁,母亲又亡故,没有等到成人,邻里强迫哥哥改变主意,不再抚养弟弟,陶公没有依靠,还是一个小孩就流落四方,帮别人做工好几年,做生意好几年,转而帮别人经营园圃又好几年。陶公的孤苦到极点了,什么苦都吃尽了。
原文:
译文:等到他长大之后,倒插门到刘家,同夫人勤俭持家,白天种庄稼养蚕,晚上织布,因此家道开始兴旺起来,生一个女儿,后来嫁给赵家。生一个儿子,取名叫应林,安家阿扯(凉水井北约1公里处)。等到同夫人迁居到黄草坝北面凉水井居住下来,陶公运气不好,命运多挫折,迁居到这里三天刘夫人就过世了。
原文:
译文:当时应林公才两岁,既没有叔叔,也没有兄弟,家外没有甥舅及血缘关系近的亲戚,家里没有可以叫去开门的孩童,孤孤单单,形影相伴,烧火做饭也要亲力亲为。这样过了一年多,才娶胡太夫人,幸运的是胡太夫人同样有起早贪黑勤俭持家的作风,帮助陶公复兴原来的家业,得到这样的贤内助家道开始兴盛起来,无奈,快到第六年的时候,胡太夫人没有生孩子也去世了。那个时候,应林公才满八岁,小孩子哪里知道打点家业,没有什么依靠,文章公又娶陈太夫人。陈太夫人为人处世的贤惠不逊于刘太夫人,道德修养不亚于胡太夫人,家道重新兴旺起来,没有料到生下一个儿子应举后陈太夫人又去世了。
原文:
译文:这个时候,应林公年方十二,言行举止仍然充满孩子气,应举公还在襁褓之中,早晚没有什么依靠,这种情况不娶怎么办,因而再娶鄢太夫人。鄢太夫人贤惠纯净,也没有嫉妒之心,嫁给陶公三年,生一个女儿,后来许配给鄢家。生一个儿子取名应选。鄢太夫人对家庭内务打理得周全,其他自然就更不用说了!对孩子的爱护在今天还受到人们的赞扬,鄢太夫人对老老少少的和睦相处,众口称道,应林公、应举公两兄弟也没有受寒受冻的担忧,这样似乎与文章公可以白头偕老了。不料到第十二年又去世了。陶公这时不想再娶。但是没有办法,应林公虽然婚配,免不了有孩子的心态,应举公仍然是个孩子,女儿只有六岁,应选公还在怀抱之中,这时候不复娶有许多难处,于是又娶夏太夫人。夏太夫人为两个儿子娶媳妇,为一个女儿完婚,以及后来家财万贯,陶文章公是没有封号的富翁,儿孙绕膝,晚年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幸运,快乐极了。文章公的平生顺利而遭乱,遭乱后又转入顺境,历经各种艰难,百折不回,最终能在贵州做大家业,在兴义开创后代基业,太不一般了!千古留名,这就是墓志。
原文:
译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即己丑年十二月二十日生,享年七十六岁。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即乙巳年四月二十七日辰时寿终,嘉庆丙子(1816年)冬月吉日立,曲阳后学兴南人氏书撰。
一、史料来源
《陶文章墓碑录》的文物载体为陶文章墓,位于黄草街道办事处北门村四组冬瓜林西侧通村公路旁,墓葬西南侧2公里处为兴义市著名自然景观“巴谷山”。
墓葬坐东向西,呈圆丘形,土封石围,底径4.5米,封土高1.3米。墓碑立于嘉庆丙子(1816年)仲冬月,为四柱三门三楼形制,青白石制作安装,墓碑及墓志碑共三通,嵌套于四柱之间,形成笼龛式碑楼。镌刻《陶文章墓碑录》的碑刻,即位于笼龛内墓葬主碑两侧。
由于地处野外,墓碑底座现被浮土、植被所覆盖。底座之上四根石柱全部露出地面,呈方形,明间两柱底部雕刻莲台图案,两柱顶部加装券拱形罩板。墓碑边柱外,安装护耳抱鼓石,石鼓面浮雕凤凰、玉兔等吉祥图案。墓碑顶部三楼均雕刻为四阿顶筒瓦屋面形制,翼角流畅,封檐板部位,看面浮雕卷草纹。整个墓葬,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解读
这篇墓碑录记叙了陶文章坎坷的一生,文章曲折动人,虽有李密《陈情表》的痕迹,但是化用得特别恰当,即使与清代散文中的精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一自然段按墓碑录的惯例交代陶文章的祖籍及迁居贵州晴隆等地的情况,时间推断为清朝初年。用“朔厥生平,一治一乱”引领全文。
第二自然段追述陶文章童年的不幸,父母早亡,兄长又拒绝抚养,只好四处流浪,一个小孩给别人帮工、种地,为了糊口什么人都要接触,什么行业都要去做,其中艰辛自然无法用语言表达,因此作者感叹“公之孤苦至矣!尽矣!”
第三自然段写陶文章长大后没有父母,兄长不管,只好到刘家去做上门女婿,婚后刘氏勤俭持家辛勤劳作,家业兴旺,生儿育女,殊不知刘氏去世,丢下两个孩子,是其人生中首次“一治一乱”。陶文章无亲无戚,只好带着两岁的儿子亲自烧火做饭。过了一年多,又娶胡氏,胡氏也勤俭持家,家道逐渐恢复,六年之后,胡氏又亡故,这时儿子满八岁,再次“一治一乱”。又娶陈氏,陈氏的品格也不错,可是丢下一个襁褓中的儿子,又亡故。陶文章的人生再次发生变故。接着娶鄢氏,鄢氏为人也不错,但留下一儿一女,又亡故。孩子大的大,小的小,单凭一个男人来抚养,实在难。陶文章又再娶夏氏,最终白头偕老。陶公还真是有点“多妻之命”。
“公之生平治而乱,乱而治,历经诸艰,百折不回,卒能成大事于黔,方开后代之基于兴义”,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真正做到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就能成大事,最后作者的感叹如决堤之水,自然有力,动人心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跌宕,语言精练,曲折动人,文采斐然,不失为一篇清代散文中的佳作,也是兴义清代散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