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一 《徐霞客游记》黄草坝部分
《徐霞客游记》黄草坝部分
原文:
译文:江底寨是彝族寨子,只有一家汉人歇客。他们这些人心肠都不好,如彝人在渡口对客人进行要挟、汉族妇人对客人的敲诈,这在南中所有彝族地区都是没有的。这地方是步雄土司属地,属普安十二营长官司管辖,土司头领姓龙。据当地人说:(江底寨)现在被姓侬的人所占据。步雄土司的地界,东面到达距黄草坝二十里的地方,西面到达这条江上游六十里,南面到达河格,河格为广南地界,距此地一百多里,北面到十二营接界不下三四十里,步雄的面积也相当于平原地区一个小县了。
二十五日
原文:
译文:天亮后,借宿那家妇人开始找柴火做饭,很长时间才吃饭。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出门立刻往东攀爬山岭。那条江从北往南,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只有这西岸有一条细小如线的小路,东岸有一片空地可以居住。它的南面横列着一排山,江水转弯向西进入峡谷,有小溪水从东岸流下来。所以西岸往南面,江水逼仄而没有空地;东岸往南有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跨过这条江,就知道是步雄的属地,沿这条江往西南方向,它的边界更远;南抵广南,两地的分界就是盘江,这就是《一统志》所说的往东进入普安州境内了。
原文:
译文:弯弯曲曲往东北方向走了共三里路,翻过山顶,就与南山分成南北两段。峡谷幽深狭窄,从东到西;路沿着北山岭往南走,从西到东。又走五里路,那北山突然像从中间剖开一样断裂,下陷如深坑,底部有小溪流,沿石坑底部从北面冲进南面峡谷。路转向北面下去,经过悬崖,走窄路,下到石坑底部,越过溪流往南,再攀上石缝,往上到东岸崖顶。由石坑底部向北望去,断崖从中剖开,对夹成一条线,两岸高千丈,群山耸翠,云雾环绕,飞流四溅,真是幽深险要到了极致,逼仄得不同于其他地方。上山之后,再沿着北山岭往东走。五里路之后山岭逐渐低缓下来,在坝子中走二里路,路的南面有山峰突然耸立,不沿南面坝子,突然穿到北山坳去了。这时候小雨零星地下着,路上没有行人。之后风急雨大,深山道路僻远,两个人弯着腰行走其中,感觉到树影溪水声都有灵幻的气氛。又走二里路,走过东山顶稍稍转向南面,再跨过山岗爬上去。三里路之后,一岔路往东南,一岔路直接向北,向导朝前向东南方向走。
原文:
译文:穿过山窝间约二里路,突然看到几十户人家沿坝子北面居住,我感到奇怪,上前去询问他们,那大路还在北大山的后面。这是山中村寨,都是彝人。见到人很凶,他们当中有懂彝语的人,问这里地名,说这村庄叫坡头甸。问去黄草坝多远,说还有五十里。问北面到大路还有多少里,说不过一里路。寨子后面有大山,北面那一列最高,环抱这个村庄而向南,似乎要与世隔绝。顺着他们指的方向,越过山岭西北面的山腰,果然一里路就到了大路上。顺着这条路,沿着大山的北面而去。笔直走了一里路,看见北面坝子很深,如刀劈的一般,雾霾笼罩着树木,每次凝视这个坝子,只见坝子中茅草丛生布满山谷,没有田地人家。沿着大山往东走,又爬了半里山路,突然发现有峡谷往东面低下去。东南方向逐渐降下去约半里路,与大山平行往东南方向,又发现西面还有峡谷往南下去,已经将大山东西两部分隔开了。于是爬上山岭越过坝子,走了十里路,有两三家人居住在北山岗上,这个寨子叫柳树。停下来烧汤做饭,雨下个不停,去黄草坝又到不了,就留下来休息。这些人都讲汉话,不是彝人。休息住宿的人家姓陈,很穷,但好客,一见面就烧柴火来为我们烤衣服。我洗漱好之后烤火。虽然吃饭没有盐巴,睡觉没有草被盖,但是已很快乐了。
二十六日
原文:
译文:天亮就起来,煮饭。雨雾飘飘,我仍然烤火,烤了很长时间才出发。从坡上走下来沿着坝子,那坝子似乎沿着西面低下去。往东走三里到了坝子尽头,有小溪水从坝子北面流来,横跨过小溪。往东爬山,蜿蜒在山顶山坳之间,走五里路,北坡下有个场坝。出场坝沿着路往东又走五里路,越过山岗往下走,坝子沿东西向突然开阔起来。坝子西面的山顶很平坦,但东北好像陷下去;南北都是大山,但南山更加高险,黑雾中露出阴森的气色。坝子中没有大的河流,也没有田地人家,一里路到处都是很茂盛的茅草。路本来向正东方向去,有岔路往南通向高山山腰,请一向导往前走,我跟随他。走了一里路,南面是坝子尽头,准备爬到山坡上,我发现有失误,又返回向北,沿大路往东走。茅草披身鞋子湿透,走了三里路,东面是坝子尽头。有山峰耸立在坝子东面,坝子从东北方向逐渐下降,路从东南往上。
原文:
译文:走二里路,往南穿过山腰。又往东走半里路,越过东山坳,俯瞰发现东山向南排列,下面是峡谷,峡谷中泉水淙淙,猜想是往南流淌的。从山岭上转向南走半里,越过南山坳,又俯瞰发现西山向南排列,下面是峡谷,峡谷中泉水淙淙,猜想也是往南流淌的。峡谷东北面都有群山夹着山谷,山好像悬挂在其中。就从它的西侧沿着山岭南下,走二里路,有小溪水从东岸横贯山谷,就站在溪水上,洗脚吃饭。吃饭之后,从坝子上往南走。隔着坝子看到西山峰树高藤密,密得没有缝隙。
原文:
译文:往南走二里路,坝子将到尽头,听见砍树的声音,是砍树做柴火的人,从南面逐渐往北了。再往南一里路,下到坝子中,那坝子要爬过山脊,虽然不很高,山脊北面反而下降。山脊南面狭窄,往南下去很陡峭,坝子中种满水稻。穿过峡谷出来,就进入一深沟,有成片丰收的庄稼。有小溪水从东北方向经峡谷往下流,南面有山峰突然耸立,溪水从山峰的西南侧流下去,路从东北方向翻过山岭。走一里半跨过深谷,又有一里半爬坡。又往东下去,由峡谷南下,峡谷中水声很急。沿着石级直接下去,一里路到坝子底部,峡谷东面来的水从西南流出,于是横跨过它。再往南走一点,峡谷东面又有一小溪,从东流来从西面流出,再次横跨它,两条溪水就合流向南流去。路随深沟从东向南,走二里路出峡谷,有块大石头耸立在东南面,溪水从坝子中径直向南流去。坝子中田埂很规则,金黄的稻浪覆盖着田埂,往西俯瞰步雄,仅仅隔着一排山岭。路从坝子东面上坡,转到大石峰的南面,一里路,有几户人家住在北面山岗上,这村叫沙涧村,才知道所走出的坝子就是沙涧。从东面下来又爬山,又往东南经过一座小山岗下来,共一里多路,有条溪水从北面向南流去,比起前面的那些溪水来要大一些,溪水上有石梁横跨。过了石梁,往东上坡一里,山岗的石块尖利带有泥土,又稀又滑,行走非常艰难。
原文:
译文:往东走下来一里,又向东南转向一个山岗,走一里路从峡谷出来,看见东面的小山南悬在坝子里,那上面住房一家挨着一家,这就是黄草坝。往东走一里的田间小道,经过坝子往东,有水从坝子北面而来,一座小石坡堵住它,坡的东面的缺口用块石垒砌得和坡一样高,溪水从石块上冒出来,往南流去。水量小于西石梁上那股水,都从北向南流,到巴吉进入南盘江。从沙涧到这里许多河水都清澈可爱,哪里是那些污浊浑水可比!难道滇、黔分界,水就不一样了吗?这里有石坝,而又用石块将缺口补上,往东上去就是黄草坝营盘,黄草坝的地名,难道因为这个坝吗?这时候打柴的人都在坝上洗一洗,我也在坝上洗一洗,包括脏衣服脏脚,这样形象气质马上就得到了改变。又向东爬上一座山,顺着土墙往东,有街道环绕在山的南面,但都是草房,简陋,不很整齐。北面山顶,是黄姓土司居住的地方。进入吴家休息。吴家是汉人,夫妻俩都热情好客,蔬菜和酒都准备好了。
二十七日
原文:
译文:早上起来,雨还是下个不停,不久就放晴了,道路更加泥泞。姑且休息一天,询问盘江的走向,为第二天旅行作打算。就坐下来作记录。傍晚又下雨,深夜下得更大,衣被都湿透了。
二十八日
原文:
译文:清晨雨下个不停。衣服打湿难以出行。等到衣服烤干才起床。整天雨淅淅沥沥的。这一天这里赶马场,人聚集很多。市面上没有其他特别的东西,只有黄蜡和笋子最多。主人家就用笋子煨肉,我整天守雨。
原文:
译文:黄草坝的土司姓黄,是普安十二营的属下。十二营之中以归顺营为统领,而钱粮赋税数量之多就首推黄草坝,管辖地方边远就首推步雄土司了。
原文:
译文:黄草坝往东十五里是马鼻河,又往东五十里到龙光,就是与广西右江的分界;往西二十里是步雄,又往西五十里到江底,就是与云南罗平州的分界;往南三十里是安障(今则戎乡政府所在地),又往南四十里到巴吉,就是与云南广南府的分界;往北三十里是丰塘(今木贾街道办枫塘村),又走二十里路是碧峒,就是与云南亦佐县的分界。东西南与两个不同的省交错接壤,往北去普安州二百二十里路。黄草坝地势开阔,道路四通八达,人烟稠密,可建一县;但是土司害怕剥夺他们的权利,州官害怕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占,所以没有人向上反映。
原文:
译文:黄草坝东南,经过龙光、箐口、者恐、板屯、坝楼、八腊、者香,下田州,这是从前的通往两广的大道。安隆没有土司,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县)代管,广南用兵来争夺,占了大半,道路不通,实际是这个原因。
原文:
译文:盘江从八达、巴泽、河格、巴吉、兴隆、那贡到坝楼,就下到八腊(今八渡)、者香(今望谟蔗香)。又有一条江从东北面来汇合,当地人认为就是安南所的北盘江,恐怕不是。安南北盘江汇合胆寒、罗运、白水河等支流,已经从东南流向都泥江,经泗城府东北面,经那地、永顺出罗木渡,流向迁江。那么这条东北来的河流,自然是从泗城府西北边界的山箐流出来的,由此知道它不是北盘江。于是就形成右江。再往下又有广南、富州的水系从者格、葛阆、历里来汇合,流向桂西田州,这就是志书上所说的南旺诸溪了。两条河一条出自泗城西北,一条出自广南东部,都是右江的支流,而不是右江的源头;它的源头只有南盘江才能够担当。胆寒、罗运出于白水河,是都泥江的支流,而不是都泥江的源头;它的源头只有北盘江才足够担当。这样相互不混乱了。云南到达广西的道路共有三条:一是在临安府(今云南建水),经过阿迷州、维摩州,到达广南、富州,进入广西归顺、下雷,经驮伏,下到南宁。这就是我当初从左江取道到归顺,最终在交彝受阻的那一条,是南路。一条在平越府(今贵州福泉县),经独山州上司、下司,进入广西南丹河池州,经庆远府。这就是我从罗木渡取道进入黔、滇的那一条,是北路。一条在普安州南部、罗平州东部,经黄草坝,过安隆、坝楼、下田州,到南宁。这就是我开始徘徊在田州地界、别人都认为行不通、久等没有同伴、最终没有成行的那一条,是中路。中路是南盘江流域出黔入粤的交通要道;南路最初是南盘江流域环绕滇,到粤最南端的道路;北路是北盘江流域经贵州到广西的交汇。但是这三条要道现在都阻塞不通。南路阻塞来自阿迷州的普氏,富州的李氏、沈氏,归顺的交彝;中路阻塞来自广南人的贪婪、田州的狂妄;北路阻塞来自下司人的巧取豪夺、八寨人的无礼。官方马队都不敢进入,经商旅客更不能经过。只有东路沿着湖南的沅、靖地区而经沙泥、恐州,今人常走,但是边远的沙泥州,也有黎人作乱,而且绕过湖南,又多经过一省了。
原文:
译文:黄草坝往东一百五十里是安笼所,再往东为新城所,它们的南部都与粤西的安隆、泗城府接壤。但是在黔称“笼”,在粤称“隆”,一个读音而字不同,一个地方而各叫各的名字,为什么呢?难道两处本来是同一个字,写法不一样吗?安庄的东面,大路经过的地方,也有称安笼箐山的,与安笼所相距四百里,远的相同而近的反而不一样,又为什么呢?大概黔中多用“笼”字,粤省多用“隆”字,所以按照地方用法,而不知道两个地区相近,取名必然不两样了。
原文:
译文:黄草坝在贵州西部是著名的集镇,但居住的密集整齐赶不上罗平州;罗平在迤东地区是著名的集镇,但居住的密集整齐又赶不上广西府(今云南泸西县)。这就是府、州、营、堡的差别了。听说澂江府湖山最繁华,但居住的密集整齐也要逊于广西府。临安府是滇中第一大郡,现在被普氏土司所摧残,凋敝没有恢复,人口多,聚居虽然边远,但光景与广西府相似。
原文:
译文:迤东地区的县份中,通海最为繁荣;迤东的各州之中,石屏州最为繁荣;迤东的城堡之中,宝秀最为繁荣,这些都因为没有遭受普氏土司的祸害。县当中以江山为最破败,各州中以师宗最为破败,城堡之中以南庄最为惨淡,都是因为被普氏土司摧残。像步雄龙、侬两姓争斗,黄草坝被龙、沙纷争所扰,安隆土司纷争来自于岑、侬两姓。土司祸害人民,是他们的本性,乱及朝廷对边疆的治理,不能放纵他们了。彝人痛苦来自土司的摧残,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他们受到土司势力的压迫,生死只能听天由命,并不是真对某个土司势力有依恋,对他们死心塌地地服从。他们之所以多次叛乱,不过是少数残渣遗孽煽动,那些人没有学过汉话汉字,风俗又相近,所以就容易勾连在一起。少数残渣遗孽也不是真正有殷朝遗老的坚定、田横之客的仗义,而是一些为私利的奸诈之人,愚弄众人,来做奸诈的事罢了。
原文:
译文:我所经过的这些山的险要,以罗平、师宗交界的偏头哨最为险峻,其次是通海的建通关,它们虽然同样险峻,但没有这里荒凉寂寞;再次是阿迷州的道岭,它们虽然同样深远,但没有这里险峻;又次就是步雄的江底东岭,它们虽然同样蜿蜒曲折,但没有这里陡峭。如果说河流渡口的险要,没有比得上江底渡的,崖岸如刀削,高耸入云,河谷深嵌,盘江其他渡口,都比不上它。
原文:
译文:广西之山,有全是石头的,有夹杂着石头的,各自分行分列独自耸立,互不混杂。滇南之山,都是土山重叠,偶尔有石头点缀,也不过十之一二,所以洼地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两者之间,单独以陡峭高耸显示不同。滇山多泥土,所以大多壅流成湖,水流大多浑浊。广西山只有石头,所以大多穿过洞穴成暗河,水全都清澈透明。贵州的河流界于两者之间。
二十九日
原文:
译文:清晨细雨霏霏。吃饭后,告辞主人出发。从黄草坝街道东南面出来,走半里路,绕过东面山峰由南转向北面,进入一个坝子。停下来回望黄草坝,眼前大坝子南面更开阔,群山耸立,小石山有的对立着,有的拱卫着,分立在前面的坝子之中。遥望坝子远处,南面的山峰相互重叠,好像有一半在云雾中相互交汇,这就是巴吉的东面,这些坝子南面的山峰是南盘江的屏障。坝子四周又有坝子:西面是从沙涧来的路,东面则是马鼻河流淌的峡谷,而南面是东西两侧河流流向巴吉的区域,北面是今天要走的通往丰塘的路。这个地方,北面与□□相接,南面与富州相接,西面与杨林相接,东面与安笼所相接。更遥远的相接,往东直达广西的庆远,往北直达四川的重庆。
原文:
译文:进入北面的坝子半里路,西面的山峰高耸壁立,十分独特,坝子中有小股水从南面流来。沿着这股水往北走二里路,顺着东面的山峰北上,越过山岭又下坡,走过坝子又上坡,才看见东面的坝子。总共走二里路,再爬上北山山腰,转向西面,山洼中有河水从西面流来,出山洼流向东面的坝子,山洼里禾苗盖着田埂。穿过山洼再往西,沿着北山岭往西走。走了二里路之后逐渐下来,穿过北面的坝子。一里路之后往西北上,二里穿过北山山坳,从山梁上往西北方向走。途中忽晴忽雨,大概下雨的时间多于出太阳的时间。慢慢下来又盘旋在西北面的山岗之中,两旁不时有大洼,在峡谷中打转,共五里路,越过西山洼下来。又走三里到坝子中,听见流水潺潺,但是四周的山峰往来交汇,正疑惑水是从什么地方流出来的。又往西北方向走一里路,突然看见坝子中有深坑,陷落下去像口井,那水就从这里流下去了。沿着坝子走半里,又从西北面爬山半里,穿过山岭而出来,于是地势逐渐下降,顺着长长的峡谷行走。往西北走三里,再逐渐上坡,才知道这段峡谷有深坑但没有水流出去的河道。在路旁石头上吃饭。走过山岭往西,才发现西边的坝子弯弯曲曲,坝子里都是长势良好的庄稼。才发现北面有座小山堵住坝子口,房屋在小山上,这里叫丰塘。
原文:
译文:东西南三面都有山峰环绕,河水从西面南面的坝子流进来,北面下降到峡谷。从坝子东南山岭逐渐下降,顺着坝子南面盘山路往北,走二里,与坝子口的房舍隔坝子相望。看见路边有岔路,往南进入山中,怀疑为分路的地方,走过去又走回来。开始登山,见到路很宽,以为是大路;再往上,路分为两条,往西的路逐渐变小,往南的路盘旋在南山上,又怀疑不是大路。往返思考四次,没有可以询问的人。坝子北面的住户相距两里多,往返遥远;看见南山上有放牛马的,赶紧上前问他,隔着山和深谷不能很快走到。突然有三个背木柴的从前面山岭上下来,问他们,才知道不是大路。接着走了二里路,往北到大路。他们说,分路的地方还在山岭西面。这里是南边的岔路,南坝子小路是进山的路,大路在坝子西入口。这时候赶不到黄泥河了,正好在碧同借宿。
原文:
译文:于是向西进入坝子。有一条小溪从西面流来,路从西坡往上,下去又爬上来,走三里路出山洼。山洼不高,相连在两山之间,是南山经过北山山顶的通道;河水往东流到丰塘,西面来的河水又往西北方向流,都流入马鼻河,西面山脊往坝子直去。顺着北岭又走二里,岔路开始分开:沿着北岭往西出坝子,是去普安州的道路;穿过坝子南面爬上山,是通往云南亦佐县的道路。于是往南穿过坝子,路越来越窄,高高的茅草覆盖流水,弯弯曲曲的石级贴在山坡上,无不是沿着水边行走。沿着南面爬坡一里,从西南边转到山岭的边缘,才看见北边的山峰互相重叠,蜿蜒到天边。这就是亦资孔古驿道西南往东转的山岭,沿着丹霞山东南,斜伸环抱着狗场、归顺二营通往安笼所。普安北部南板桥、北板桥的所有河流流入北盘江,普安州南部黄草坝、马鼻河所有河流流入南盘江。往西南面走进峡谷一里多,又往南爬上山顶。一里路,有石级,有山梁往南转。那岭上道路弯弯曲曲,掩盖在茅草之中,如果没有石级,又怀疑走错路了。顺着石级西下,再向南转,弯来拐去地走了一里路,到达山脚。那山脚又有一大坝子往西延伸。坝子虽然大,都是荒草丛生,没有庄稼人烟。于是顺着山路往西走三里路,坝子直接往西延伸,路从坝子西南边穿过。坝子南北分界的地方,大山如刀削,阴森可怕,中间有一深沟,叫人联想到四面仿佛有许多盛开的芙蓉花。
原文:
译文:天色渐晚,暮色四合,山雨欲下,而路断茅草又深,不知什么地方有人烟,不禁忧愁担心。又往西南走一里,穿过峡谷顶部过去,那山顶平坦但狭窄逼人。从西面走出,峡谷往西延伸,南北两山夹着峡谷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其中望去荒草丛生,路时断时续,山上茅草被雨水压得倒伏着,山下溪水淙淙。这时候天色昏黑逼人,只好在黑暗中摸索。走了三里平坦的山路,突然听到狗叫,接着听见路南面有人说话,估计已经走出峡谷口,但是已经无法辨认是峡谷还是山坡,也辨别不出南面从什么地方进入。又走半里路,大路好像在西北面,而人的声音在南面,想从草丛中直接穿过去,就陷在棘刺之中。好一会儿,才走了半里,最后找到石级。进入寨门,寨门关了很长时间了。听见很远传来舂碓的声音,大声呼喊,有人答应;过了好一会儿,有人询问;又过好一会儿,看见有人打着火把出来;又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见寨内开门的声音,才得进入寨内。跟着打火把的人到舂碓的人家吃完稀饭洗好脚。虽然只能抱着青草被睡觉,能找到住处已经很庆幸了。安定下来之后,问地名,就是碧峒,是亦佐县东北边界。问红板桥在什么地方?就在这北面山峰的山脚。这是黄草坝的西部边界,与碧峒南北隔一个坝子。
一、史料来源
选自《徐霞客游记(下)·滇游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二、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探索自然奥秘,调查火山,寻觅长江源头,是世界上第一位石灰岩地貌考察学者,其见解与现代地质学基本一致。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徒步跋涉游遍中国。踏遍黄山、泰山等名山,游尽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景,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国家定为中国旅游日。
三、解读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奇文字”,是研究明末西南地区历史地理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游记的黄草坝部分集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于一体,记录了黄草坝周边的地形地貌、交通道路等情况,是黄草坝第一次正式进入典籍的详尽记载,包含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信息,对研究兴义市地方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往往止于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笔者略叙一二,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游历黄草坝的经过
明崇祯十一年(1838年)八月二十四日,徐霞客从云南罗平州经过江底渡口进入贵州境内,当晚住江底寨。二十五日从江底寨出发,翻过东山岭,进入今天的乌沙、白碗窑交界处,中午到达一个叫坡头甸的彝族寨子,往后转入大路。晚上住在一个叫柳树的汉族村庄,主人姓陈,徐霞客受到了热情接待。二十六日经沙涧(今洒金)进入黄草坝,途中雨时下时停,晚上住黄草坝吴家,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二十七日因为雨下个不停,加之需要整理资料,在黄草坝休息了一天。二十八日黄草坝赶场,徐霞客考察了黄草坝的市场情况,询问周边的地形地貌、交通道路情况。二十九日从黄草坝东南出发,经那年村,中午至丰塘(今枫塘),晚上住碧峒(今碧冲)。三十日经红板桥再次进入云南境内。历时7天,游记中用了将近7000字叙述黄草坝周边的情况。
(二)游记涉及黄草坝的主要内容
“步雄之界,东抵黄草坝二十里,西抵此江六十里,南抵河格为广南界一百余里,北至本司十二营界亦不下三四十里,亦平原中一小邑也。”
以江底渡为支点,叙述了步雄沙姓土司的统治范围和与侬姓土司争夺统治权的史实,肯定步雄土司统治的面积相当于北方平原地区的一个小县。第二天清晨出发转向东北方向,沿着盘山路跋涉,考察了岔江贵州岸陡峭的山势和幽深的峡谷。
“出门即东上岭。盖其江自北而南,两崖夹壁,惟此西崖有一线可下,东崖有片隙可庐,其南有山横列,江折而西向入峡,有小水自东峡来注,故西崖之南,江勒而无余地,东崖之南,曲转而存小塍。”
“若溪渡之险,莫如江底,崖削九天,堑嵌九地,盘江朋圃之渡,皆莫及焉。”
这些记述突出了江底渡的险要。2012年5月在岔江村发现的道光年间古碑,其内容有清朝中期江底渡人马众多,渡口商务繁忙的记载,对照游记可以肯定岔江古渡明清时期确实是茶马古道贵州段的重要起点,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盘旋东北共三里,逾岭头,遂与南山成南北两界。峡中深逼,自东而西;路循北山岭南行,自西而东。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披仄崿,下抵石底,践流稍南,复攀石隙,上跻东崖。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耸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既上,复循北岭东行。五里稍降,行坞中二里,于是路南复有峰突起,不沿南坞,忽穿北坳矣。时零雨间作,路无行人。既而风驰雨骤,山深路僻,两人者勃窣其间,觉树影溪声,俱有灵幻之气。又二里,度东脊,稍转而南,复逾冈而上。”
这里生动记叙了作者风雨行走在白碗窑、乌沙一带的情景,沿着崎岖的山路时而爬上山岭,时而深入谷底,时而穿石缝,时而跨溪流,反映了崇山峻岭中行走羊肠小道的艰难,但是这些地方又有美不胜收的景色。语言简洁,方位感很强,表达非常准确,即使是今天,根据作者的叙述也可以找到当年的大致路线。坡头甸属于彝人居住,而柳树则是汉人居住,反映了当时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史实。从记录来看乌沙、坪东沿途的地形地貌,显得地广人稀,许多坝子水源比较好,但依旧处于荒芜状态,从江底到黄草坝沿途只有三个村寨,而且住户不多。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兴义置县时人口不到5万,而且还是经过多次移民的结果,在明末肯定是更少了。作者的记录确实是完全的实录。
“一里东下,又东南转逾一冈,一里透峡出,始见东小山南悬坞中,其上室庐累累,是为黄草坝。乃东行田塍间一里,遂经坞而东,有水自北坞来,石坡横截之,坡东隙则叠石齐坡,水冒其上,南泻而下。其水小于西石梁之水,然皆自北而南,抵巴吉而入盘江者也。自沙涧至此,诸水俱清澈可爱,非复潢污浑浊之比,岂滇、黔分界,而水即殊状耶?此处有石濑,而复甃堰以补其缺,东上即为黄草坝营聚,坝之得名,岂以此耶?时樵者俱浣濯坝上,亦就濯之,污衣垢膝,为之顿易。乃东上坡,循堵垣而东,有街横萦冈南,然皆草房卑舍,不甚整辟。其北峰顶,即土司黄氏之居在焉。”
经沙涧进入黄草坝,湾塘河上筑有拦河坝,有打柴的人在此洗脚,作者也在这里洗脚。作者曾想:黄草坝的“坝”是源于这一水坝吗?因为游记中涉及坝子这种地貌均用“坞”字。从游记中可以看出黄草坝当时没有城墙,人烟主要集中在现在兴义一中后山山麓这一带,沿山而居,坐北朝南,大多为草房,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一条街自西而东,四周坝子连着坝子,黄姓土司居住街道北面的山上。这些记述与今天老城的布局是一致的。由于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明末的黄草坝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村落罢了。
在观察黄草坝周边的地形地貌、水系及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作者加入了议论和分析。游记中黄草坝是作为三省区结合部一个重要的支点来定位的,记述那样详尽,足见作者对黄草坝的高度重视。比如“黄草坝土司黄姓,乃普安十二营长官司之属。十二营以归顺为首,而钱赋之数则推黄草坝,土地之远则推步雄焉”,肯定了黄草坝在普安十二营经济最繁荣的地位。“其地田塍中辟,道路四达,人民颇集,可建一县;而土司恐夺其权,州官恐分其利,故莫为举者”,这是一种考察了地形地貌、经济状况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一个非常可贵的预见。嘉庆二年(1797年),清朝政府果真在黄草坝设置了兴义县。
“黄草坝著名黔西,而居聚阛阓俱不及罗平州;罗平著名迤东,而居聚阛阓又不及广西府。”
徐霞客将黄草坝与周边县府进行对比,在他的笔下黄草坝已俨然一县了。
今天我们说,兴义市是西南三省的出海通道,游记里也有相应记载:
“按云南抵广西间道有三。一在临安府之东,由阿迷州、维摩州抵广南富州,入广西归顺、下雷,而出驮伏,下南宁。此余初从左江取道至归顺,而卒阻于交彝者也,是为南路。一在平越府之南,由独山州丰宁上下司,入广西南丹河池州,出庆远。此余后从罗木渡取道而入黔、滇者也,是为北路。一在普安之南、罗平之东,由黄草坝,即安隆、坝楼之下田州,出南宁者。”
黄草坝是西南三省出桂粤中路要害,中路的大致走向就是如今南昆铁路和汕昆高速公路的走向,我们发现交通的走向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徐霞客考察了土司阻塞交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摧残情况,指出了改土归流的必然趋势。
从黄草坝出发前往丰塘,爬上东面的小山再次俯瞰黄草坝的地形地貌,游记写道:
“佇而回睇,始见其前大坞开於南,群山耸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而遥望坞外,南山横互最雄,犹半与云气相氤氳,此即巴吉之东,障盘江而南趋者也。坞中复四面开坞:西则沙涧所从来之道,东则马鼻河所从出之峡,而南则东西诸水所下巴吉之区,北则今所入丰塘之路也。”
“群山耸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而遥望坞外,南山横互最雄,犹半与云气相氤氳”。
这些文字将万峰林掩映在云雾之中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准确。游记通过访谈等形式还记载了现在西峰林、东峰林、马岭河峡谷的地形地貌。
前往丰塘的途中描述更加精彩:
“见路旁有歧,南向入山,疑为分歧之处,过而复还。始登,见其内道颇大,以为是;再上,路分为二,西者既渐小,南者又盘南山,又疑为非。往算数四,莫可从问。而坞北居庐相距二里余,往返既遥;见南山有牧者,急趋就之,而隔峰间壑,不能即至。忽有负木三人从前岭下,问之,乃知其非。”
作者走在荒山野岭之中遇到岔路,无人可问,徘徊不前,遇到人之后的惊喜,跃然纸上,当年老先生已经五十多岁了,徒步旅行真是太不容易了!
“其舂声甚遥,号呼之,有应者;久之,有询者;又久之,见有火影出;又久之,闻启内隘门声,始得启外门入。即随火入舂者家,炊粥浣足。虽拥青茅而卧,犹幸得其所矣。”
叙述借宿碧峒,几个“久之”交叉连用使语言灵动而有变化,又使整段话有了内在的节奏韵律,那种旅途疲乏之后期待投宿的急迫,表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到徐霞客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其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三)《徐霞客游记》黄草坝部分研究与旅游开发
兴义置县较晚,置县之前的文字记载相当少,一些残碑断碣上的文字都显得弥足珍贵,游记对黄草坝周边地区的记述,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古道、古村落、古桥、古渡口的保护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而这些又可以与徒步旅游线路等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成为明末地方史研究的重要佐证。云南根据《徐霞客游记·滇游记》精心制作了七集大型科教片,其他一些地方的有识之士纷纷对涉及自己家乡的部分翻译、整理、研究,我们也需要做这些工作。
徐霞客像科学家那样行事,像诗人那样描写,准确生动的语言和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共同构成了游记的写作特点,游记既是科考的记录,也是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可以进入乡土教材。《徐霞客游记》黄草坝部分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艺术风格,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黄草坝地区明末丰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形地貌、道路交通诸方面的信息,是我们研究地方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