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二十五 《布雄花园山记》
通向花园山营盘的古道
站在花园山营盘俯瞰万峰林
原文:
译文:花园山得名无法考证,然而确实是古县地贼寇的巢穴。离开县城三十里,群山中重峦叠嶂,三峰突起,直插云霄。到了半山腰,有两个小山头,迎面而立,两座山形成夹缝,空隙处有三里多,其中平坦或凹下去的地方有许多前人遗址,断墙碎瓦很多。四周五六里范围内都是悬崖峭壁,山下有深沟,一条大河环绕,波涛怒涌,十分逼人。
原文:
译文:相传前明有少数民族姓沙的凭着边远险要拥数千之众占据这些山。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明末时沙姓图谋不轨,攻城略地,抢劫行人,成为当地的祸害,后来被吴三桂消灭了。
原文:
译文:咸丰乙卯年(1855年)春我在布雄设馆授徒,距花园山四里多,那里的习俗是在每年三月第一个亥日用一头羊一头猪祭山,村里人都到,老老少少集中在那里,像赶庙会那样。今年三月初一正值亥日,我与几个弟子爬上那高高的山岗,逐处览眺,看到山峰奇形怪状诡秘神奇,像沙洲,像海岛。不禁喟然长叹道:“凭借道德修养而使家族昌盛,凭借暴力而使家族毁灭。沙家真能修德行仁,不必占据这样险要的地方,就是在方圆几里的平坝,几间茅屋,教诗书而崇尚礼乐,就会看到子子孙孙循规蹈矩,学道爱人,那就可以名位世代相传,保全家族。靠暴力凭险攻城略地,看轻人的性命而抢劫别人的财物,这样惹怒上天,上天就借吴三桂的手消灭他了。有感于弟子和村里人诚恳待人,我游览完毕,坐在石头上,赏景徘徊并写诗哀悼他。”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艺文·文录》,纸质,手抄本,影印。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见解读之二十四《养马寨天造营记》。
三、解读
这是一篇小记,不过三四百字,显得精巧。作者通过游览花园山,感叹沙氏的覆灭,得出的结论是持德者昌,持力者毁,体现了儒家修德行仁治理天下的理想。
文章开篇状写花园山的奇险,“周五六里皆壁立千仞,山之麓有深涧,巨河回环曲绕,洪波怒涌,沟沟逼人。”然后描写村人三月祭山的盛况,“村人毕至,少长咸集,如赛会然。”这也是一幅晚清兴义民风民俗图。登高远望,寻古思幽,写到沙氏的覆灭,“沙氏果能修德行仁,无论其据险如此,即使平原数里茅屋数椽,教诗书而尚礼乐,将见子若孙偱循规矩,学道爱人,尚可箕裘相继。”彰显主题。
这篇短文还有一个价值,就是指出了布雄营彝族土司侬姓之所在,敬南果河土司沙姓,这里应该是沙姓土司的所在地,解决了兴义地方史研究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