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二十 《前兴义府李公专祠记》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4186字

解读之二十 《前兴义府李公专祠记》

刘官礼画像

刘官礼手迹

原文:

译文:哎!咸丰同治年间,回夷各路贼匪横行滇黔两省,驻守这些地方的将士官吏,很多突然遭难,有幸得到褒奖记录的人,怎么说得尽!他们明明知道是虎穴狼窝,但是敢于面对大灾难,情愿深入最危险的境地,只知道有国有民,不知道有自己的身家性命。像我老师翠农先生那样,确实很壮烈了。

原文:

译文:公讳保衡,浙江会稽李氏。由副贡生任训导,援例提拔为同知,留贵州省候补使用。同治元年(1862年),任普定知县。正值贞丰回匪攻陷归化(今贵州紫云县),蔓及县境,先生率团练堵截,贼匪败逃而去。不多久,长毛贼匪逼近县城,先生筹措粮饷布局设防,多次俘获奸细,贼匪的阴谋没有得逞。同治二年(1863年),匪首何二袭扰,再次率兵迎击,歼贼数百人。同治三年(1864年),调任镇宁知州,训练民团,盘查内奸,采取坚壁清野的计策,贼匪不敢侵犯。先生由此以知晓军事而出名。

原文:

译文:正当这个时候,滇黔两省到处都是贼匪,官军攻剿,中心地区都无暇顾及,边远各县更是无法兼顾。我兴义府毗连滇粤,更是兵力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回夷主力盘踞其间,反叛臣服无常,府署官吏大多被控制,类于囚拘。巡抚看重先生才干,下文命令他代理知府,就以“奉公守法”举荐,专门上折保举他为知府。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先生的父亲去世。巡抚因为回夷匪情初步平定,贞丰还未安宁,丧服未满,强行留任。大概希望依靠先生安定贵州省西南局势,使其无西顾之忧罢了。

原文:

译文:当初,先生赴任兴义知府,招募几十个敢死队员,取道新城,新城被回军头目金阿浑占领,表面上归顺,暗地里蓄发并隐藏着其他意图。听说先生到达,闭城拒接。先生到了城下,叫金阿浑出来相见,示以威信。金感动佩服,立刻剃发接受抚降。当时安义镇总兵由投降头目马忠代理,先生同马忠一道守城,马忠纵容部下劫掠骚扰地方,老百姓难以忍受。先生陈说利害,马忠悔悟,部卒的行为有所收敛,逃出去又回来的百姓有几百户。第二年,回军头目马冲负隅顽抗,先生下令守备刘万胜等分路进剿。贼匪头目张覆阴等死党精锐四千人暗自聚集,头目杨阿泥配合迎战,在庙顶三道沟堵截包围我军,其他各股势力进占八达、普坪。黑夷王罚傭暗中与贼军相配合,气焰十分嚣张。先生调册亨营都司熊忠等设伏截击,打死伪将军杨阿马、伪翼长姜罚薪,斩首一百五十余级。贼军大败狂奔,自己踩死的千余人。刘万胜也乘势击退庙顶贼军,合兵进攻八达,贼逃走。我军攻普坪,罚傭诈降,诱惑马忠到新城受降。先生知道有假,规劝不要去。马忠不听,而金阿浑又叛变,与罚傭勾结,就害死了马忠。刘、熊各部听说情况有变,吃惊溃逃,贼军气焰再次嚣张起来。先生急调兴义、普安两县团练来支援,援军没有到达新城,贼军已逼近城下。

原文:

译文:先生率领众人登上城墙作死守的打算。有人劝道:“情况紧急了,何不突围出去,与援兵合在一起再设法收复城池?”先生说:“援兵是为了保住城池来的,弃城而迎接援兵,援兵到,城已经没有了。出城一步,不是我死的地方。”于是就没有人再敢说弃城的话。

原文:

译文:这时有马忠部降兵与贼军勾结,城被攻陷,先生带领几个士卒与贼展开巷战,力尽被俘。站立着骂贼,于是遇害。贼为他的忠勇感动,按例祭祀他,并用短碑记录。同死的还有府经历徐海、册亨州同李华斗。当时是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初十。先生的部将谢恩没有回来,我派人寻觅先生的遗骸送到贵阳,还给先生的家属。

原文:

译文: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义府城收复,事迹上报。十月初四日,奉旨追赠他为道员,封骑都尉称号,袭次结束后,就可以恩封骑都尉世代承袭,并在死难的地方和原籍建祠纪念。徐海、李华斗都受到追赠附祀。光绪二十年(1894年),贵州巡抚崧蕃公将先生的官职政绩、死难经过,提供给国史馆,皇上下旨同意。离先生在兴义府任职三十八年之后,大公子仙逋以普安直隶州同知的身份来兴义府任职。兴办学校,盘查奸细,继先人未尽之志,民众都爱戴他。于是买地准备材料,为先生在府署旁边修建祠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动工,到第二年五月竣工,嘱咐我为先生写记。

原文:

译文:我忝列弟子,深知来龙去脉,哪里敢推辞。我感慨近代以来利害盘算深于人心,危害仅那么一点点,就躲避而为自己考虑的人,比比皆是。先生的父亲去世,哀戚尽礼,百姓认为他有孝心。假如他赶回去奔丧,谁又会讥笑他畏惧退缩!他不愿拘于礼法来躲避灾祸,知道降卒的迹象,机不可失,想为国家守这方土、安这方民罢了。终于事变突然,慷慨赴死。哎!多么忠诚啊!我恭敬地写出先生的大节,昭示后人祭祀,来永远满足百姓的哀思;更要叙述他对我刘氏的帮助,附上铭诗,借以表达我对先生耿耿忠心。铭诗曰:

原文:

译文:昔我兄长,嫉恶如仇。统游击师,锄彼奸诈。有李凤才,倚贼为重,以奸恶残害忠良,无处申诉。我公到来,洗清我兄冤屈。公义得到伸张,贼除,我家族公正无私;扶持正气,职责所然。公之浩气,充满宇宙。公之精灵,长护我土。民戴公德,如受私恩。于万斯年,俎豆聿新。

一、史料来源

选自《兴义府志续编卷二·艺文类》

二、解读

刘官礼的这篇《前兴义府李公专祠记》是一篇叙事散文,有司马迁传记文的色彩,记叙了前任兴义知府李保衡的身世、才干、勇气及死难经过等,全文夹叙夹议,绘声绘色。

作者起笔即感叹战乱之中守土将吏“明知虎狼窟宅,任大难、蹈至险,只知有国有民,不知有身”,这是一个时代背景,是一个群体,一个面,而主人公是个体,是一个点,点面结合,使忠义的主题蕴含其中。

接着追述李保衡的籍贯、身份以及在任兴义知府前的政绩,即善于剿匪防匪,“以知兵名”,李保衡有很高的军事才能。由于匪患严重,父亲去世却不能按制度回家守孝,李保衡受命于危难之中,毫不懈怠,有胆有识,招抚回酋金阿浑,劝说马忠约束部下,智斗回匪。当新城危急时,李保衡坚持守城,最后从容就义。

之后写了作者对老师后事的处理,朝廷对李保衡的褒奖以及建祠写祠记的经过。文章长于叙事,又善写人。无论叙事还是写人,都极其简要,不加藻饰,不动声色,善用白描,读之仿佛空际闻声。李保衡智勇过人,行事细致周全,临危不惧的形象,虽经百载,犹觉凛然如生。

最后是作者的议论,抒发了对李保衡的敬仰,不由自主地想到在红白旗战争中他的两个死难的兄长,更是悲从中来。

通过几件事塑造了李保衡的形象,夹叙夹议,使李保衡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番深情。作者写李保衡在战争中的忠义、勇敢、从容赴死,实则也是在惺惺惜惺惺,间接表达自己的家族及个人在战争中的忠义、勇敢、从容赴死,这正是这篇文章值得玩味品读的地方。

当然文章里对起义军的蔑视、仇恨,刘官礼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是难免的,我们也要注意辨别。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通过记叙我们了解到当年白旗起义在滇黔两省风起云涌的态势,文章客观上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上是我们解读的动机。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