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三十七 《修葺阳明洞记》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4839字

解读之三十七 《修葺阳明洞记》

《修葺阳明洞记》碑刻局部

原文:

译文:天地浑元一体,精英之气聚集于山川,山川磅礴奔放之气则聚集于人,人聚集山川磅礴奔放之气,必须通过刻苦学习教育之后才很充沛地表现出来,豁然贯通。但是,不登高望远,使自己置于天地之间,所涵养的性情又怎么知道浑元精英磅礴奔放之气的所在!

陈列于刘氏庄园的《修葺阳明洞记》石碑

原文:

译文:环绕县城的山峰,从黑山蜿蜒而来,矗立在花水河岸边的,叫穿云山。虽然是座山,而实际上是个洞。本来那些神奇的山洞,常常在险要边远的地方,使探幽访胜的人引以为憾。可这个洞,巨石巍然,拔地而出,顶天立地,作为洞穴,神秘幽深,又豁然开朗,四周开阔不在险要边远的地方,出城外就可以观赏。不一样啊!我小的时候曾经在这些地方逍遥自在,上下攀爬,抑制清爽之气而目送四周云彩,胸怀为此拓展而舒缓下来。群山巍峨环绕拱卫,草树茂盛充满生机,像无数奔腾的神马不可控制。山峰列于南盘江畔,河流碧水翻腾白浪急涌千里奔流进入大海。浑元精英磅礴奔放之气,大都聚集在穿云山了。

原文:

译文:如果有志于学问,又登高远望来广泛地体察宇宙的规律,使心胸得到涤荡洗礼,以启发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难道他还看重一人一事吗?远眺之余,立刻会想到我祖父叔父及观察大人(对道员的尊称,指刘官礼),上马杀贼奠定了家乡的安定之后,认为家乡人学习武功而忘记读诗书,这不是能够谋划长远、敦厚风气(的做法)。于是他们就在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创办培文局,重视教育事务,开辟笔山书院作为莘莘学子弹琴诵读的场所。兴办组织军队维系一时的利益,而培养人才功在百年。观察大人进一步计划开启山川之气,恢复延展风景名胜,希望莘莘学子受到山川名胜的熏陶。晚年生病躺在床上,身体十分虚弱,水晶观虽然已经维修,牵挂着穿云洞没有修复,他感到十分遗憾。

原文:

译文:噫!荷锄辟杂草怎么样。因为这个缘故,光绪丁未年(1907年)准备钢钎锄头等工具,开凿石阶,种植秀美的树。聚集工匠,耗时一年,于是洞被遮挡的地方显露出来,狭窄的地方变宽起来,瘦削的地方丰满起来,不干净的地方变清爽起来,并且在水池边修建芸香榭,依石壁修建友石轩,临空修建贮辉楼,峰顶修建涵虚阁,同时在洞里修建壁龛供奉王阳明先生塑像,取王阳明先生筑石讲学之义,另外给穿云洞取名为阳明洞。这样治学的人,以过去的哲人为榜样,登高饱览山川之美,不也更加增添了在一起研讨切磋讨教的兴趣吗?

原文:

译文:经五年而后是民国,即壬子年(1912年),考虑到阳明洞的景观尚待拓展开辟,由胞兄显慎如愚出资,修补池塘补种荷花,架设柱椽,于是上下远近的风景,全集中在穿云洞了。时光流逝,风景多发生变化,向来坚固的渐渐坍塌,丰茂的渐渐荒废。我常常拄着拐杖思索,难道名胜就这样破烂下去吗?我无力亲自整治,就安排人修葺它,于是出钱作为修缮阳明洞的资金,恢复它的旧貌,完善那些坍塌的地方,增加新的风景,进一步用剩余的资金成立阳明岁修经费管理委员会,使阳明洞情韵绵绵。不因人事原因,使莘莘学子研究学问得到山水熏陶受到影响,不因时间而使这种熏陶停顿下来,这就是我始终修葺阳明洞的原因。不仅为兴义人提供游玩嬉戏的乐趣,如果登高不能拓展思维,激发探究学问,陶冶性情,而奋发立志做成大事业,南山北峰可能都要站起来讥笑你了。

原文:

译文: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完工,兴义人刘显潜命十八侄煊昌(公亮)将修葺阳明洞的起始经过,刻在石头上。

原碑刻好后树立道旁,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驻军五十五师捣毁,砸碎后修建中山大道(今东风路),强词夺理说是废物利用,管理人员阻止无效。此类煮鹤焚琴的举动,叫人徒生浩叹而已,阳明洞的来龙去脉自此无可考究。如今按原样刻石供观赏并叙述重修经过,来记录岁月的流逝,又不知这块石碑能保存到什么时候。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刘公亮谨记。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艺文·文录》,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2012年12月,兴义市文物工作者进行古籍调查时,于市园林局苗圃发现碑刻,印证民国《兴义县志》录述条目。该碑刻原树立于兴义市地标性自然景点穿云洞内,后因穿云洞改造被拉至市园林局苗圃。碑刻发现后,市园林局将其移交至兴义刘氏庄园管理所,作为刘氏庄园陈列馆对外开放展示物品。

发现地点:兴义市园林局苗圃。

规格:石质,157厘米×87厘米,952字。

二、作者介绍

刘显潜(1865—1938),民国陆军中将。贵州兴义人,刘显世堂弟。早年加入地主武装,后被任为广西省防军统带。民国成立后,历任安义镇总兵、黔西观察使、贵西道尹、贵州巡按使、护国军援川总司令、滇黔边防督办、贵州军事会办,曾代理贵州省长。1925年任滇黔建国军第一路军第七军总司令官,进攻柳州时被李宗仁部击败。后宣布下野。1938年在兴义家乡病逝。

刘公亮(1901—1951),名煊昌,兴义下五屯乡人。为刘显治长子,在刘氏家族昌字辈中排行十八,随父在北京读书,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后转入日本明治大学,曾任贵州省省长公署秘书长。1929年回乡兴办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创办私立纳碧小学(今兴义盘江路小学),督修兴义至兴仁公路,创办《胜利晚报》。1948年出任兴义地区江防司令,后随谭本良在兴仁通电起义。1951年8月其堂弟刘范吾为首的土匪叛乱被镇压后,以“支匪通匪”罪枪毙。1984年平反,以起义人员对待。

三、解读

文章开头从天地人着笔,起笔高远,兴义地灵人杰,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政治军事人物,有浑元精英磅礴奔放之气的熏陶,“必待学而后盎然以见,豁然以通”,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含蓄地表达了对家族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接着写穿云山的气势,“自黑山蜿蜒而来,矗立于花水河之侧”,兴义县城古人认为为“九龙归位”,龙头山、狮子山、巴谷山、柯沙坡等九列山从四方奔赴而来,聚于黄草坝。穿云山市“八龙戏珠”中的“珠”,是兴义老城山水的精华。然后写穿云洞,“是洞也,巨石巍然,拔地以出,擎天以峙,其为窍也,窈然而深,豁然而朗”,笔势荡开去,写县城“群山嵯峨环拱,葱茏勃郁”,一派生机。最后感叹“浑元精英磅礴奔放之气,殆钟于此矣”,收束前文,也照应开头。

登高望远,情连古代,追忆前辈清末光绪年间创办培文局,开辟笔山书院为士子弦诵之舍的壮举,“振军系乎一时,树人利在百年”。水晶观已经培修,而穿云洞没有培修,在前辈看来是一个终身遗憾。士子要通过这些名胜登高望远,涵咏性情,才能吸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才能不辜负这一片好山好水。即使在今天看来,刘显潜对文化、对历史、对教育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

第四段写培修的艰辛,1907年“荷畚钎锄蒿菜,凿石登,树嘉木,庇材鸠工,为时经季,于是洞之翳者以显,隘者以舒,臞者以腴,秽者以净”,建了芸香榭、贮辉楼、涵虚阁,使穿云山富有诗情画意成为地方名胜。穿云洞更名为阳明洞。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余姚人,嘉靖七年(1528年)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心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哲学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曾国藩、蒋介石等均有重大影响。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悉心体悟,创立心学,是贵州教育的开山鼻祖。刘氏家族祖籍湖南邵阳,迁往兴义,重视文教,十分崇尚王阳明哲学。“取阳明先生筑石讲学之义”“庶几治学之士,典型往哲,凌驾山川”,这就阐述了阳明洞的来历、建筑的组成、培修的时间,对于我们挖掘穿云洞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有价值。

民国时期培修,一次为民国元年(1912年),即壬子年,“甃池补荷,驾橼为簃,于是远近上下之景,咸萃于兹洞焉”,但是“日月易迈,风景多殊,向之固者渐圮,茂者渐荒”;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再次培修,“复其旧,完其圮,新其容”,工竣之后,刘显潜撰文刘公亮书写,勒石于道旁。1941年石碑被驻军五十五师捣毁,打碎后筑路,有人阻止,驻军居然强词夺理,说是废物利用。对此“焚琴煮鹤”之举,即使显赫如刘氏家族者,也只能“徒生浩叹”。1945年,刘显潜已故,政局稍稳,刘公亮重立石碑,追溯修葺的来龙去脉。刘公亮担心这块碑不知又能保存多久,于是在正文后补写几句,其忧虑跃然字里行间。果不其然,越五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碑倒于道旁,辗转于县工会、市园林局。2012年末,得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导支持,终收藏于刘氏庄园陈列馆,刘显潜撰文刘公亮书写的这块石碑颠沛流离,总算得到妥善保护了。清末刘官礼撰《忠义祠记》命侄刘显治书刻,此次刘显潜撰文又命侄刘公亮书刻,想来是刘氏家族的习惯罢了。

刘公亮之父刘显治为贵州驻京国会议员,与书法家姚华、康有为等过从甚密,刘公亮自会受到熏陶。碑的正文为楷书,书法精美,刻工亦好。最后一段为行书,书体饱满圆润。整块碑刻,堪为书法精品。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