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三十九 《省立兴义中学三周年校庆题词》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879字

解读之三十九 《省立兴义中学三周年校庆题词》

王伯群像

孙中山书赠王伯群条幅之一

教育为文化之源,一乡一国之盛衰,恒视人才之兴替,又恒视教育之发达与否。惟我兴义,僻处黔西,地接滇桂,交通四达,堪称形胜,三省之商旅多聚散于此,三省之边防多筹策于此,不仅文化交流之要已也。逊清末叶兴义之留学东瀛者竟达十数人,居全省第二,足征前辈兴学之盛。民国改元后于党于政于军,凡我兴义籍者,莫不头角峥嵘,蔚为时望。溯厥源流皆属教育之功。

殊民国十年后,地方教育不振,社会风尚日下,闻至十五年始创办县立中学,其成绩又远不如他县,人才因之寥落,内外邦人怵于时代之激流前进,吾乡不容落后,乃要求改县中为省立完全中学,冀合省县之力充实内容,恢宏校规,以副时代之需求革新,以还三年于兹矣!赖历任负责者之努力,已有相当进展。然距内外理想之境地犹远,尚需省县教育当局及全校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奠百年树人之基,应抗建需才之急,乡国前途实利赖之。

兹届三周年,谭校长永年不遗在远,来书嘱题,聊志所感藉留念。三十三年。

孙中山书赠王伯群条幅之二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1947年编制,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2013年翻印。

二、作者介绍

王伯群(1885—1944),原名文选,又名荫泰,以字行,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年幼时从父学易、书二经,又学阳明学、四书等。18岁丧父,从贵州姚茫父、熊范舆、徐叔群三人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后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任交通部长等职,平生不畏强权,尽力为国谋利益。曾创办大夏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因此王伯群也被誉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三、解读

这是王伯群临终前抱病为省立兴义中学的题词,题词仅数百字,阐述了教育对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深情地回顾了清末以来兴义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最后对省立兴义中学寄予殷切的期望,表达了伯群先生爱家乡、爱教育的情怀,是研究兴义教育史的一篇重要的资料。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