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十九 下五屯永康堡《忠义祠记》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4172字

解读之十九 下五屯永康堡《忠义祠记》

刘氏庄园陈列馆展厅内的《忠义祠记》拓片

刘氏庄园忠义祠正厅及两厢

原文:

译文:咸丰年间,贵州云南贼军气势很盛,官军剿捕困难,云贵总督张亮基晓谕各地百姓自保。庚申(1860年)冬,父亲刘燕山率领大哥官箴、二哥官霖筑石城堡于下五屯。时逢普安贼军攻陷兴义府全境,安义镇赵公德昌驻军县境,同治壬戌年(1862年)九月败于贼军。九月底官军丧亡很多,疲惫不堪,停止进攻。

原文:

译文:癸亥年(1863年)五月七日,我们兄弟集结乡兵六千余人,举旗包围收复县城。二哥官霖率敢死队几十人,与贼军短兵相接,战于县城外,最后战死。大哥受重伤,依旧带伤督战,士气逐渐振作起来。云南平彝县刘安邦、张旭中带领团练接应我军,我军连营三十多座围困贼军占领的县城,正要收复县城。敌人援兵大量到达,一一打破我军营盘。刚好罗平举人孙清臣奉命率军来支援,敌人分兵守卫,滇军失利,我军又振作起来,丢失的军营全部收复。我军将领徐定邦断绝敌人的粮草供应,于是收复了县城,时间是甲子年(1864年)二月初六日。

原文:

译文:大哥很快担任安义镇左营游击,带兵收复了兴义府城、新城,然后攻破古磨、穿洞等敌人的巢穴,很多敌人来降,军事形势大为好转。时任兴义县令陈聘儒主政,向云贵总督请示援助我军。

原文:

译文:乙丑年(1865年)五月,大哥防守捧乍,四弟官德协助。敌军张凌翔、马河图贿赂收买捧乍守备李凤才,杀害大哥,囚禁四弟,敌人的气焰重新旺盛起来。我用计救出四弟,诛杀李凤才,集结兴义人张元明、黄明经、查其珍、吕调阳、吴正瑞,集中大哥旧部钟占魁、刘德胜、郑学诗、尹正疆等,筹集粮饷枪械,准备进攻防御。

原文:

译文:丙寅年(1866年)四月,叛将林自清假造云贵总督的命令来征讨贼军,七月二十四日劫掠县城,逃走的贼军杀回来再次攻占县城。我与四弟率领团练再度收复县城,距县城失守仅三天。适逢贼军援兵大量到来,扼守马别桥以南连营几十座,相互激战七十多天。四弟出奇兵抄断贼军后路,攻占连营,贼军溃逃。

原文:

译文:戊辰年(1868年),贼军勾结云南回民及盘江下游叛苗来进犯,号称二十万人,我军寡不敌众。七月初一,县城第三次失守,贼军长时间围攻我永康堡,气焰嚣张。我用重金招募广西兵勇五千多人由广西西林在籍知府叶正邦率领进攻兴义府城及册亨。劝说降将马金魁反正,进攻新城。贼军两端无法相顾,我军乘胜追击,贼军败走。八月二十日第三次收复兴义县城。

原文:

译文:己巳年(1869年)六月,以钟占魁率领千人解除贼军对普安厅的围困。庚午年(1870年)五月,我率领一万多人,其余兴义所属部队及张旭中部,屯驻龙广,分三路寻机收复府城。新城失守,我军将领潘文龙降匪并叛乱,我军无功而返。

原文:

译文:辛未年(1871年),云贵两省匪乱初步平定,大军汇集兴义,我筹饷供应,与四弟带领团练助战。癸酉年(1873年)、甲戌年(1874年)顺次收复各县城,兴义府匪患得以肃清。我受云贵总督刘岳昭派遣到云南任职。光绪乙亥年(1875年)请求退休回乡养老。

原文:

译文:丁酉年(1897年),广西游匪起事。壬寅年(1902年)春,奉贵州巡抚邓华熙的命令,在家乡起兵。九月二日,贼军精锐一万多人,乘着浓雾渡过南盘江,我箐口防卫营激战两昼一夜,枪弹奇缺,饮用水源被截断,族侄刘朝治、武生张云祥率全营战死。我先请求安义镇援救,岑有富置之不理,这时候补道张胜严驻军兴义府城,请求他来援助,与贼军在城外激战,战事不利。我军撤到顶效,初六日县城被贼军攻陷,贼军精锐进攻永康堡,我督促部将曾春荣及子侄血战十一天,贼军受到很大挫折,张胜严部也回击,第二天收复县城。

原文:

译文:兴义县城四次失守又四次收复,靠我永康堡为根本,将士先后阵亡的将近万人。同治甲子年(1864年),对死难将士进行悼念,建忠义祠来祭祀他们。光绪己亥年(1899年)忠义祠毁于火灾,于是安排大哥的儿子显慎依旧址重新修建,筹资二千余两,仅为工程所需资金的一半。忠义祠建成,将它的来龙去脉记录在这里。

原文:

译文: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1904年)十二月完工。花翎云南补用道里人刘官礼记,命二儿子显治书刻在石头上。

一、史料来源

这篇文章由刘官礼起草后,命其次子刘显治书写镌刻在刘氏庄园忠义祠正殿前高3.45米、宽0.47米的巨型石柱上,与气势恢宏的楹联成为一体,相互辉映。一副是“结团体成军乱自此定,为同胞流血殁有余荣”,另一副是“未领司农一饷,未受武库一兵,相友相助相扶持,全凭耿耿血忱倡明忠义;战争者数十年,战殁者数千众,为日为星为河岳,长觉凛凛生气炯照须眉”。这些保存完好的楹联,是《忠义祠记》最好的诠释。碑文竖行,阴刻。民国《兴义县志》收录。

二、作者介绍

刘官礼(1840—1910),字统之,兴义下五屯人。咸丰八年(1858年)黔西南回族起义爆发,其弃学从戎,参与镇压。同治五年(1866年)因功保任同知,后加任在籍知府,加道员衔,留云南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收复广西会党军占领的兴义县城,升云南候补道。刘官礼复建笔山书院,对地方教育颇有建树,被誉为兴义现代教育的奠基人。1910年病故于兴义县永康堡家中。

三、解读

《忠义祠记》是记录修建忠义祠的由来和白旗起义经过的重要史料,详细地叙述了刘氏家族协助清军四次收复兴义县城的历史事实。《忠义祠记》也是后人编写《兴义县志》大事记或其他军事志的重要参考资料。

红白旗战争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统治者与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起义军之间进行的战争,它既是一次军事、政治的较量,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较量,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这场战争使刘氏家族从一个普通富户凭借军功进入官场,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刘官礼提倡的“忠”“义”乃是对封建王朝当时统治秩序的维护,但他的家族为了他们心目中那个君、那个国、那个民,前赴后继,喋血死战,读来依旧十分精彩。可以看得出,刘官礼并非只知打打杀杀的武夫,他仍然有很浓的封建儒家文化根底,说得远一些有湖湘文化的传承。刘官礼能在后半生致力于复建笔山书院、开创兴义近代教育是有他的必然性的,研读《忠义祠记》对我们了解刘官礼丰富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04年刘官礼已步入暮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刘氏家族在盘江八属已经十分显赫了,《忠义祠记》语言简洁、老辣、淡定,但又波澜起伏,四次县城得而复失,反反复复,字里行间那种对家族的自豪,那种文化上的自信,那种对朝廷的忠与义跃然纸上。

从《刘显世墓志铭》、刘显潜《修葺阳明洞记》来看,刘氏家族受王阳明、岳飞等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这与刘官礼对子侄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这种忠义观虽然对内镇压农民起义,但遇有外侮,也自然能够奋起。刘氏家族的成员如刘显世、刘公亮等在历史转折关头虽有迟疑,但终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即是例证。

《忠义祠记》全文用行书刻就,笔法自然流畅,圆润饱满。书者刘显治(1876—1923)字希陶,贵州兴义人,刘显世的胞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显治举优贡,被选进贵州经世学堂。此后,他因能文而被贵州提学使严修赏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自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学校。毕业归国后,到云贵总督署经办文案。民国元年(1912年),他任北京临时参议会议员,后当选为国会议员。1914年,他任云南省政务厅厅长,1915年去职。后任贵州驻京代表、国会议员。1923年于京病故,终年57岁。刘显治与晚清书法家孙清彦、姚华等亦师亦友,其书法灵动自然,镌刻《忠义祠记》可作书法佳品欣赏,这当是另外一番情趣了。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