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三十三 《贵州省长刘显世墓志铭》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4416字

解读之三十三 《贵州省长刘显世墓志铭》

刘显世像

原文:

译文:自古以来才华出众充满智慧的人,学习以等待为世所用,通过为世所用来践行自己的主张,这是常规了。否则世道在变化自己的主张也在变化,小的方面来说,像管宁、田畴自保于家乡;大的方面来讲,像窦融、钱镠保境安民。变化不违背常规,这些人非常突出,值得称道。刘经硕以黔人保护黔境的安宁,是近世及今天的英雄豪杰,他处世变与不变,不违背规律。在云南病故,归葬于贵州。他儿子燧昌拿着他的简历委托我写墓志铭,感动于孝子的诚恳,不可以不写。

原文:

《贵州省长刘显世墓志铭》局部

译文:刘君讳显世,字如周,经硕是他的别号。原籍湖南邵阳,先祖泰和公,迁居贵州兴义,三代传到刘统之老人家,在家乡举办团练,官至道台,生两个儿子。刘君是长子,小时候质朴淳和,不喜欢与小伙伴嬉戏打闹,长大后研习写文章,进入县学成为秀才,参加乡试之后,不第,依旧专心研修,刘君的学问可以知道了。当时他父亲高就三省边防保卫的重任,刘君弃文经营武备,尽力帮助父亲打点,多次立功后保任知县。庚戌年(1910年)秋,父亲病故,因悲伤而身体消瘦,刘君的品行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

译文:辛亥年(1911年)秋天,武昌起义爆发,刘君率领自己的部队直达省城贵阳,任军政长,很快任贵州护军使,实行军民分治,刘君专心于贵州军政,投身地方事务。袁世凯称帝,刘君与唐继尧、蔡锷等先生秘密协商兴师护国,任广东军务院兼抚军。民国复兴,任贵州督军兼省长,有才干的人云集省府,百废俱兴。统帅贵州九年,法规制度执行得有声有色,省内外事务,精心治理,虽然不知道是否与窦融、钱镠一样,但保境安民,功劳可以抹灭吗?

原文:

译文:民国九年(1920年)刘君不再任职,多年在官场上沉浮,忧心劳累,他希望平静地养病,实在不想过问政事。1922年,贵州人又推他为省长,家乡人非常诚恳,想推辞,但身不由己。刘君性情孝敬友善,双亲病故,几年不说话;爱家族子弟,不期待有什么功利;实行礼义,对别人宽宏大量,体谅抚恤贫穷的人;奖励后进,廉洁从政,直到现在谈论治理贵州的人都以刘君为榜样。

原文:

译文:刘君平生佩服明朝王阳明的哲学,尊崇岳飞精忠报国的为人,临摹王阳明、岳飞的书法,希望同这些英雄豪杰心心相印,这大概就是儒者的风范罢了。当时建功立业,官民尊敬荣耀,名声扬于海内,但他不胡乱作为,不为个人作长远的打算,所以省内外都享受到他施政的好处,生荣死哀,并不偶然,而是人之常情了。刘君原配庄夫人,生子二人,燧昌,明治大学学士,贵州内务司司长;烽昌,黔军团长;孙子刘达人。

原文:

译文:铭曰:人生道路艰难啊,出世与静处,难于把握啊!文韬武略,刘君的才干受古代的王阳明、吕新吾的哲学的影响,心领神会于心,用于政坛上,后来退出政坛,先生像黔地的云彩那样高远,先生的光辉像黔山那样深幽,子孙兴旺发达,继承大家族的名望,并委托我写墓志铭,实在没有虚伪的祭祀,祈祷它地宫中昭告万世。

一、史料来源

《贵州省长刘显世墓志铭》的文物载体为墓志铭石碑,碑刻原埋于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刘显世墓中。后刘显世墓损毁。1999年,兴义兴建峰林大道,施工中发现碑刻两通,其中一通为墓志铭,另一通为铭盖。两通碑刻先收藏于下五屯街道办事处。2011年,移交至兴义市文物管理部门刘氏庄园管理所,作为刘氏庄园陈列馆对外开放展示文物。现存于刘氏庄园忠义祠东厢房。

两通碑刻为配套制作,青石质,方首,横长形。

墓志铭竖向楷书阴刻,铭盖竖向篆书阴刻,镌刻“贵州省长刘君经硕墓志铭”11个大字。

规格:碑两通,盖与铭分开,碑宽153厘米,高83厘米。碑文计743字。

二、作者介绍

这是一篇研究贵州军阀鼻祖刘显世生平的重要史料。墓志铭碑刻由云南被誉为“滇中三杰”的袁嘉谷、陈荣昌、由云龙合作的精品,撰、书、刻俱佳,可谓珠联璧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滇黔文化交流的象征。阅读之前,先看看几位的身世。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人。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袁嘉谷的书法,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

陈荣昌(1860—1935),字筱圃,号虚斋,又号铁人。昆明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主讲经正书院,赴日本考察教育。辛亥革命后,一度任福建宣慰使,岑春宣参赞。工书法,始摹颜真卿,晚更变而学米,学龙门十九品。其仿颜书孔明庙古柏行,草书飞动,号为杰作。卒年七十六。门人私谥文贞。著有《虚斋诗集文集》《桐村骈文》《滇诗拾遗评选》《剑南诗钞》《东游日记》《老易通》《桐村词》《明夷子》等数十种。画作收录于《滇贤像传初集》《谢文冏稿》《益州书画录续编》。

由云龙(1877—1961),字夔举,号定庵。清举人。云南姚安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大理等五府一厅自治总理,旋又署理水昌府知府。后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云南教育司司长、政务厅长,并一度代理云南省长。1927年清史馆聘为名誉协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周恩来总理聘为中缅边界谈判顾问。雅好联对,著有《楹联录存》《定庵楹联》等书。

三、解读

人非等闲之辈,文章亦必字字珠玑。开篇高屋建瓴,为刘显世盖棺定论,称之为“千古英哲之士”。接着举出管宁、田畴、窦融、钱镠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这些人在乱世之中,小则保境安民,大则功成名就。以上这些人物的交代,好像是仪仗队,是宾,是陪衬,以类相从,目的是烘托刘显世出场,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黔人保黔境,为近今之英杰,处常处变不离于道”领起下文,同时交代书写《墓志铭》的缘由。

整段用笔极简,将笔墨尽量集中在宾与主的相同点上,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追溯刘显世的籍贯、家世以及从小所受的教育,从“长习为文”“潜修故业”“投笔经武”“哀毁骨立”等体现文、武、孝三个方面,分别“君之学可知已”“君之行可知已”作结,对刘显世的学问和品行作了概括。语言质朴,追溯刘显世的家学渊源,文章在这里可以说是“蓄势”。

第三、四自然段则回应“处常处变不离于道”,刘显世先为清朝官吏,经过踌躇犹豫,最后参加贵州辛亥革命,虽然有几分勉强,但这个弯毕竟转过来了,这就是“处变”,由于顺应了历史潮流,刘显世的势力由边远的兴义到达省城贵阳。辛亥革命之后,刘显世拥护袁世凯,封官封爵,好是风光。护国护法事起,无论从实力还是从情感都无法与滇军蔡锷、唐继尧撕破脸皮,只好再次转身,参与护法讨袁,为“处变”。袁死,刘显世成为贵州“再造共和”之功臣,最终主事贵州军政9年,此为“处常”,其后解职、复职,也有“处变”的成分。这里的“叙事”,是墓志铭所必需的,这样读者对刘君的生平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称赞刘显世在任上的敬业、清廉、仁义等,固然有过誉之嫌,但将刘显世政治人格与个性品格结合起来,仍然让人耳目一新。该段有叙有议,波澜迭起,笔势奇纵,可供品味。

本来志传到此就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意犹未尽,笔势一转,从文化这一角度写出了王阳明、吕新吾、岳飞等人对刘显世的影响,“临摹其书法,以期心许,盖犹是儒者风”,刘显世并非崛起于田野之中的草莽,而是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儒士,进一步丰富了刘显世的人生内涵。

这篇志传章法严谨,惜墨如金,首先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将刘显世的生平勾勒出来,文势起伏;其次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使文章又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再次文章在剪裁上极其考究,详略得当。语言上骈散结合,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回环往复的音律美。

最后以“铭”的形式作结,首尾呼应,对刘显世一生作了概括。

民国之后墓志铭本来就少了,刘显世作为贵州民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墓志铭的历史研究价值、书法价值、高超的镌刻技艺自不待言。2011年7月下五屯街道办移交刘氏庄园陈列馆,已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当是兴义地方史的幸事、好事。

这里也附带介绍涉及的几个人物。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朱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大儒。

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宁陵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山西巡抚,留意风教,举措公明,擢刑部侍郎。立朝持正,以是为小人所不容,欲中以奇祸,不复致仕,年八十三卒。坤少时资质鲁钝,读书不能成诵,乃澄心体认,久之了悟。十五读性理书,欣然有会,遂孜孜讲学,以明道为己任。著有《呻吟语》《去伪斋文集》等。

刘燧昌,名刚吾,民国十九年(1930年)任留日学生监督,历任河北、河南省政府秘书长,后任内政部参事,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病逝于南京。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