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七 《中宪大夫福建汀州知府李明心墓志铭》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4166字

解读之七 《中宪大夫福建汀州知府李明心墓志铭》

《李明心墓志铭》局部

李明心墓前的大象

原文:

译文:道光三年(1822年)正月十六,退休的福建汀州知府李公寿终于兴义府鲁屯私宅,择吉日十月初五安葬在款打山之南。盛夏,李公之孙汝岱为了弘扬李公的业绩从贵州出发,长途跋涉来到四川,哭着告诉我说:“我祖父已经安葬一些日子了!他临死的前夜,留下遗嘱想请先生为他写墓志铭,恳望先生不要推辞。”我才能低劣,不足以发扬李公的事迹成就。从前在京城就与李公交往,至今四十多年,对他了解最深。李公知道我的文章写得不怎么好,而又嘱咐他孙子来请我写,我不敢推辞,只好按他的生平来写了。

原文:

译文:李公明心,字镜涵。最初迁到贵州的祖先文明公系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在洪武初年起家,官做到兵部员外郎,随平西侯沐英征讨贵州苗疆有功,世袭锦衣卫指挥使,镇守古南笼县,即现在的兴义府,安家在鲁屯了。公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曾祖讳自芳,祖讳榜,候选州同。父讳廷珂,以学识渊博做过贵州安顺府掌管教育的司铎,年近八十才得到赐封进入官宦行列。母亲吕氏,受封太恭人。生四子,李公是长子,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博览群书,无不融会贯通。乾隆三十年(1765年)京选第八名举人,在家乡多次没有选去做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才谒榜选授四川隆昌县令。

原文:

译文:公上任开始,精明能干的名声就在当时流传开来,民间传诵只有李公不引民怨,这种好的评价传到京城里。恰好西藏发生事变,皇上下檄文抽调精干官员到前线充实军营,李公也在抽调之列,经道台巡抚挽留,认为地方的政治教化也很重要,就得到了留任。历任富顺、凉山两个地方的县令,李公治理这两个县比治理隆昌还加倍好。当时教匪还未肃平,李公于是兴办团练,以保卫百姓,使盗贼不敢侵犯,上司器重他,想调走他。这些地方当时匪患未平,治理很艰难,李公毅然担当起这一重任。之后皇上擢升他为淡水同知,于嘉庆二年(1797年)赴任后即解散小刀会土匪组织。随即在各海口修筑关卡栅栏,防卫周密。又奉皇上的命令缉拿安南海盗黄胜长,李公亲率壮丁入海作战,击沉战船,擒获为首的要犯十九人,其余海盗逃窜,从此境内安宁,人民免除了海盗的忧患。于是记名上报,提拔他做知府,就回到福建升任汀州知府,接着在汀州做了许多实事:修缮城墙、整训军队、加强防务、兴办学校、重视农业,民风大大改变。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的人很多,于是汀州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府郡了。上司器重李公,依靠他像左右手一样,疑难问题交李公即能得到解决。嘉庆十年(1806年)春天,晋升道台官员的公文,也列有李公的名字。因器重李公的才干,才添列在公文中,但李公急流勇退,决心告老还乡。现在四川、福建两省的读书人和老百姓无不感谢他、敬畏他。

原文:

译文:如今李公的儿子振青,也在福建任职三十年,曾在富庶的漳化做长官,后来调任淡水同知,施行治理按照李公的方法去做,这是从小秉承李公教诲的缘故,福建人称颂为大小“冯君”。

原文:

译文:当时兴义府刚好遇到苗变,他家的祠堂庙宇荡然无存,李公回乡后尽力修复,凡兴义府的风景名胜,一一细心整理。把营盘、庙宇、房屋、宗祠的修建放在第一位,其他如学校私塾以及经堂庙宇,无不捐资修建。至于提拔鼓励贫寒学子,引导推荐后学,对受灾的百姓给予赈济抚恤,帮朋友解决一时之困难,兴办地方有无穷利益的事业,凡是能够做的,李公都尽力去做,从不推辞。李公好读书,老了也不懈怠,居家二十年,以教子孙耕读为职业。

原文:

译文:嘉庆八年(1804年),我调来兴义当知府,李公正在操劳福建省政务,李氏的族中弟子都文质彬彬的,很有学问,他的家庭风范就可以想见了。嘉庆九年(1805年)秋,他告老还乡,我与他老朋友重逢,又朝夕相处了七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又在成都饮酒,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我调广东,他还时时写信给我,遥相交往。道光元年(1821年)春,我任职四川永宁道,到癸未年仲春。

原文:

译文:接到李公的噩耗,才知道他在正月十六日病故了,享年九十八岁。我听到噩耗非常惊诧,尤其为他悲伤惋惜。我本想在退休之年,举行隆重的文人宴会来庆贺他的百岁生日,建立石牌坊。举凡五世同堂,皇上恩遇,李公都亲眼看到亲身感受,或许是上天对善良的人给予报答,真是丝毫不爽啊!

原文:

译文:李公娶屠氏,后来又娶郭氏,贤德淑贞,病故在李公的生前,都封恭人。有两个儿子,长子来章,次子嘉章,嘉章以同知的身份养老。长子没有做官,不能实现他的功业。女儿四个,都嫁给名门望族。孙子两个,长孙汝谐,次孙汝岱,汝岱历任四川乐至、云阳、中江等县令,所到之处皆德政,可谓忠全一族。姑且写这么几句作为墓志铭。

一、史料来源

发现时间:20世纪90年代。

规格:174厘米×145厘米,174厘米×145厘米,石质。

李明心墓坐北向南,土封石围,呈圆丘形,封土高2.8米,底径6.5米。墓葬之前,原有镇墓石狮两对,石象一对,呈开口向外的八字形排列于墓前,现石狮保存完好,石象存一只。墓志铭立于碑后,共两块。如今,墓葬碑刻为鲁屯李氏后人重建,墓碑上镌刻“清台湾道台、汀州府知府李公明心之墓”。现在的墓碑为壁龛式,比起当年的墓碑,却又算不得什么了。

在李明心墓周围,散落着许多原碑构件。其中,现代墓碑之后,树立着两通当年的墓志铭,为曾任兴义知府的周霭联撰稿并书丹。现代碑刻,立于原束腰须弥座之上,底座长7米余,石面浮雕双狮戏球、当阳锄禾等图案,细腻精美,足见当年碑楼气势之恢弘。除现代石碑之外,底座上还树立两件原碑楼构件,东侧一件为“圣旨”字牌,字牌右侧“神龙抱柱”装饰立柱,所刻抱柱神龙须甲毕现,栩栩如生;左侧装饰立柱损毁不存。西侧石构件,依其形制分析,似为牌楼额坊或是字牌,横向楷书阴刻“龙章宠锡”四字,规范端庄,极具清代馆阁体书风。

墓碑牌楼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李氏后人收集残存构件,重新树立墓碑。收集回来的构件包括原牌楼“圣旨”字牌、“龙章宠锡”额枋原牌楼底座,镌刻周霭联所撰李明心墓志铭的石碑得以保存,竖立于墓葬围石东南侧,处于现代墓碑与墓丘围石之间。

二、作者简介

周霭联,字肖濂,江苏(今上海)金山人。性仁厚。嘉庆甲子年(1804年)任兴义知府。工诗文。曾在四川、广西等地任职,乾隆年间出使西藏,著《西藏记游》,如今为研究清中期西藏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三、解读

《李明心墓志铭》是兴义市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墓志铭,李明心墓位于鲁屯款达,“文革”中遭到破坏,后李氏族人收集遗失的残件,重新立碑垒墓,其中墓志铭保护完好,现为兴义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志铭记录了李明心这位清代兴义历史名人的籍贯、家学修养以及到四川、福建等地的任职情况,特别提到了他在台湾淡水抓捕越南海盗的政绩,墓志铭是研究兴义市清代中期黔台关系的重要史料。

全文文字简洁洗练。李明心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京选第八名举人,当时40岁,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才揭榜出任四川隆昌县令,这时李明心已66岁,可谓大器晚成。但是他老当益壮,凭着爱民、敬业、清廉,升至汀州知府,最后授道台告老还乡。回乡后兴学校,立庙宇,赈灾济贫,活到老学到老。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