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三十四 乌沙革里《窦钟祥墓志铭》
窦氏民居群
原文:
译文:晚清时期,我任职兴义,结交窦君宝三。窦君为人文雅谦逊朴实无华,研究学问一切以宋代儒学为准则,言谈举止一定要符合礼数,而观察社会发展形势果断刚毅,有所作为,又与乡间酸腐的读书人大不一样。光绪壬寅年(1902年)秋,广西游匪数千人袭击攻陷兴义县城,分别滋扰各乡,窦君居兴义县西部仁里堡,聚集团练壮丁千人扼守要隘,匪不敢逼近,于是联合东南北三乡率领团练协同官军夹击游匪,游匪抵挡不住,逃走。窦君为了长治久安打算,聚集乡人集资筑堡垒,捐巨资作为倡导,城堡建成,匪患于是永远杜绝。清末朝议变法令,各行省兴办学堂,贵州各县多观望,窦君知道这是紧要的事情,立即与乡绅旧交筹款兴办学校,城乡校舍依次建了数十所。因此,兴义虽僻处西南而文化进步独早于各县,并且为全省之冠。民国改革之初,出任困难艰巨职务的,也以兴义人士为最多,窦君长子居敬、次子居仁参与改革。民国十年(1921年)居仁任黔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兼北伐第一路司令官,驻铜仁,将窦君接到军队驻地奉养。
原文:
译文:民国十一年(1922年)贵州发生政变,窦居仁被解除兵权,居敬当时充任临时省议会议长,也带着窦君第三子居休至铜仁,于是同窦君取道湖南、上海,侨居杭州,窦君因处在湖光山色之中,尽情享受游览之乐。过了一年就取海路由云南回到兴义,又过了一年窦君第四子居康以旅长身份随周西成军长在四川剿匪,在彭水阵亡。窦君受到致命打击但依旧像平常那样淡定,不把儿子阵亡的事过分挂在心上。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二月四十三军残部抢劫兴义县西乡,窦君家被抢掠,居休陷身匪窟,数月才得脱险,窦君担惊受怕之余,生了一场大病,很快又痊愈了。当时居敬任青岛电报局局长,居仁任贵州省党务指导委员兼贵州省建设厅厅长,都打算接他去奉养,但都没有来得及执行。
原文:
译文: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历十二月十九日病重新发作,于是去世。距出生时间清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二十五日,年纪是77岁。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月二十九日葬县西乡异香田之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居仁来告诉我说:父亲安葬四年了,没有找到写墓碑录的人,请我写。居仁兄弟跟我交往很久了,情感上不能推辞,于是就叙述在这里:君名钟祥,宝三是他的字,清秀才。先祖居住在江西,其祖先中有名窦云开的,以指挥使身份征讨云南,乱平,于是安家罗平。曾祖窦荣国迁居兴义西乡仁里堡,于是就成为兴义人。父成齐,母李氏。弟兄二人,长子叫焕然,窦君是二儿子。原配杨氏,子四人,孙四人。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艺文·文录》,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聂树楷(1864—1942),贵州务川县人,仡佬族。字尊吾,一字得庵,晚号聱园居士。光绪甲午科(1894年)中举。第二年入京会试,参加“公车上书”签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回到贵州,在贵阳与他人倡导组织“贵州不缠足会”,从事早期妇女解放运动。任兴义府知府时被举为贵州全省清廉六官吏之一。1915年,改任毕节县知事,后任省公署秘书。1919年任《贵州通志》分纂。1920年他不愿卷入政治旋涡,辞职返乡,一心著书立说,编出《聱园诗剩》两卷、《词剩》一卷、《诗种》。兴义市中心穿云洞涵虚阁、跋浪亭楹联为其所撰,涵虚阁楹联为“榄胜登临三面山光一面水;凭虚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跋浪亭楹联为“小拓数弓,具曼叟石鱼湖之胜;中分二水,比金陵白露洲何如。”
三、解读
这篇墓志铭是研究乌沙革里窦氏家族的重要史料,墓主为窦居仁的父亲。开篇即说窦钟祥“观时察变果毅有为”,主要体现在防匪、筑堡、兴学三个方面,窦钟祥早年抵御广西游勇对兴义城乡的骚扰抢掠,他组织团练修筑的屯堡遗址依旧在革里小学后山,扼守贵州通往云南的大道。当时将木栅栏改为石质屯堡,如今山上有房屋遗迹,杂草丛生,古木参天,站在山顶视野开阔,整个革里坝子尽收眼底。
“清季朝议变法令,各行省兴办学堂,黔属各县多观望,君知为要图,亟与绅旧筹款兴学,城乡校舍以次数十所。以故,兴义虽僻处西南而文化进步独早于各县,且为之冠。改革之初,出任艰巨者,亦以兴义人士为最多,君长子居敬次子居仁与焉。”
聂树楷是遵义务川人,曾任兴义知府,对兴义晚清教育的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也足以让兴义人自豪。的确,晚清兴义教育在全省是领先的,这不仅是对县西乡乌沙一带兴办学校的记载,也是对全县兴办学校的肯定。清末全省兴办的598所两级小学堂和女子学堂中,兴义府共88所,占13%,仅次于遵义府,有个别县处于全省前列,如兴义县共48所,占全省的8%,占全地区的55.8%。而省城的贵阳府也只有64所。新式学堂建立后,地方绅士和当局不惜高薪从外地和本地聘用知名学者教学,购进新式书报、教学设备,因而其教学质量在全省也是很有名气的。在聘请师资方面,以兴义县最突出。如乡绅刘统之就聘全省知名学者、贵阳经世学堂教师雷廷珍掌笔山书院。“书院向习八股、诗赋,自戊戌,雷廷珍提倡经学、小学,住院生月呈笔记,亦当堂课给奖。置时务书报及经、史、子、集,以供涉猎,学风为之一变。”以后又聘贵州维新名士姚华等任山长。姚等又对书院有所改进。1904年聘留日生徐天叙为山长,学生除习经、史外,兼习数、理、化,并率学生“每月会邑中人士,进行讲演,风气又为之一变”。
第二段写到了他的儿子窦居敬、窦居仁、窦居休、窦居康的情况,对窦氏家族、窦氏彝族民居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材料,记叙条理清楚,干脆利落,明白晓畅,而又惜墨如金。
第三段写了自己与窦氏兄弟的交情以及托请写墓志铭的经过,追溯了窦氏家族的原籍、迁徙、人丁情况,首尾呼应,内容饱满完整。
古人说“盖棺论定”,书写墓志铭是严肃认真的,虽难免有一些褒奖之嫌,但文中年代准确,仍然是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可信史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