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十二 鲁屯《李荣几墓碑录》
《李荣几墓碑录》局部
原文:
译文:李荣几,号辅臣处士,李松圃先生的儿子。性情纯朴老实,少言寡语,父母只要说什么他都听从,父母叫他吃饭就吃饭,给他衣服就穿衣服,谦恭谨慎,好像很无能的样子。但是在家庭中没有谁说他坏话,也没有嚣张欺凌别人的行为。虽然家财万贯,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穿衣吃饭简单朴素,只求温饱罢了。然而,李君的心非常仁慈,见到穷人就同情怜悯。邻里穷人家有什么需求,他一定给予帮助,狡猾的人知道他这样的性情,故意向他提要求,他也不吝啬,性情如此罢了!
原文:
译文:娶妻刘氏,夫妻感情很好,结婚将近十年,不曾一天吵架。但是生育子女方面不顺利,仅生一个女儿,再也没有生育。后几年似乎很为娶妾的事费心,所以逢人就托人代他找小妾,别人见他夫妻感情很好,以为是开玩笑的话,都不相信。况且他还年轻,娶妾不是时候,所以家里人也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拒绝他。李君老实,常常为这件事暗暗忧愁,在心里无法解开,渐渐形成重病,医药无效,竟至不起,就在壬辰年(1832年)九月二十九日辰时在家里病故。
原文:
译文:唉!上天善于降祸赐福,并不是这个道理啊,以李君的诚朴善良而不获长寿,上天不保佑他,善良的人就是这样的结局吗?我在鲁屯设馆教学有十七年了,李君过世的时候我正在他堂兄李鹤亭家里设馆,与李君成为邻居,相处最近,所以最熟悉他的生平性情,而且感到上天施祸赐福没有常理,因而不顾自己学识浅陋,就代他写碑序。
一、史料来源
《李荣几墓碑录》的文物载体是李荣几墓,位于鲁屯镇区东北约1.5里的喀斯特石山大坡顶,坡顶与南侧山间坝地高差约60米。
李荣几墓土封石围,原墓碑为牌楼式,现已全部倒塌,构件散落于原地。鲁屯《李荣几墓碑录》就为散落在原地的牌楼构件之一,红色石质,竖长形,通高1.39米,宽0.58米,厚0.15米。碑文竖向楷书阴刻。2014年5月李荣几墓已迁至款达山李氏祖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作者介绍
赖相贞,字干臣,郎岱县人,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贵州乡试中试第46名举人,移居鲁屯50余年,在鲁屯设馆教学,施教不倦,凡郑鲁两屯之俊秀多出其门。其八股文文笔畅达整齐,能悉心研究仿其笔调者,如拾左券。生平甘淡泊,不饮酒,不博弈。晋京朝考下第,亦不墮其志,著作等身,晚年家口渐增,遂至贫困,抑郁而终。
三、解读
鲁屯是明清两朝兴义的政治文化中心,出过不少举人秀才,谈得最多的是鲁屯李氏家族,其中胡举人和赖举人例外,但赖举人叫什么名字,具体情况是什么,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这块碑序的发现提供了一些线索。
这篇碑序简洁,但将李荣几的家庭、个性、死因、与作者的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有叙有议,写得非常饱满。更重要的是书法精美,颇见举人的书法功底,碑序保存完好。
那么有个问题:为什么中举后不去当官呢?这里要谈一谈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分别称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名额,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清初全国每次名额约为一千五百名,贵州二十五名,后全国减至一千二百名,贵州增至四十名。因此赖举人会试屡次不第,只好教书度日,但国家依旧免其赋税、免除劳役等,使其安心从事脑力劳动。
举人取得到礼部会试的资格,如果会试不中,那么举人可以授低级官吏,但有部分举人一直参加会试不中,也不授官。举人参加中央会试,考取进士的究属少数,多数落选,而且多数举人连考几次仍然不能及第。为了给这些人以出头之日,即在连续三次以上落榜的举人中进行挑选,授予官职。这一措施称为“大挑”。被挑的举人最高授知县,大部分担任地方管理学校教育的训导。简单地讲,举人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不一定都授官。
清代的举人“大挑”,开始规定必须连考三次不中才能参加挑选,以后规定必须连考六次,后来又改为四次。这样,落第举人要经过十余年才有被挑选的资格,但具备资格并不等于被选中,往往要候选若干次。选中后也不能立即赴任,还要在吏部挂号排队,等待分配,届时到部抽签决定去向。这种分配方法叫做“诠选”。清代诠选需待时日甚长,举人候选常常多达三十年,累计起来,一个考不上进士的举人,要经过三四十年才能当上州学学正或者县学教谕。如赖举人就只好设馆教学,李明心中举二十多年后才授四川隆昌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