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六 鲁屯《李氏宗祠记》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1873字

解读之六 鲁屯《李氏宗祠记》

《李氏宗祠记》原文

原文:

译文:鲁屯李氏家族原籍本来是江南淮安府的山阳县,李氏始祖明朝兵部员外郎文明公洪武年间跟随平西侯沐英来贵州讨伐普安土府普旦有战功。不久裁普安土府建普安卫,普安卫分前中后左右五个千户所,文明公担任右所锦衣卫掌印千户,职务世袭,他人不得代替。原驻杨屯,后因地势狭窄,鲁屯平坦开阔,移驻鲁屯,将鲁屯作为耕种牧马之地,于是李氏世代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经过十代传到本朝康熙年间,右卫所隶属普安州管辖,文明公后代不再世袭这一职务。

原文:

译文:追溯到贵州以来,李氏宗族说起来则有若干支,计算传到现在已经十五代了,善不必到处施行而集中在一个地方,登仕途不必到朝廷做九卿而是一再受命做官,李氏家族的确是这个地方的名门望族了。贵州境内本来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凡一个家族而偏居这一角的,半数以上属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的,子子孙孙繁衍世传,其德久长,以李氏家族更加明显。于是大宗小宗旁小宗,谱系已定,昭宗穆祖,井然有序,而兵部员外郎文明公十二世子孙廷瑶公、廷珂公两位学识渊博,以及同胞弟兄,善承先祖余脉,捐资建宗祠使整个家族祭祀有固定的场所,已经经历很多年了。嘉庆丁巳年(1797年)苗民发生变乱,宗祠才遭到焚毁,廷珂公的后代镜涵太守于甲子年(1804年)由汀州府退休回到家乡,于是整理编修族谱,重建宗祠,按大夫规制,比起先前的规模有了新的增加。正堂及附属房屋焕然一新,经过三年才竣工落成。太守委托我作文来记叙这一盛事,我私下认为诸侯之子才称为卿大夫,从其他地方迁来的天子、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称为别子,起自黎民百姓而登位至卿大夫的也类同别子,得立为宗,宗得立祠,以祭祀之礼,使兄弟宗族亲近,贫穷的集中供养他们,无法读书的集中教育他们,用皇道教化民众,宗祠使家族亲近和睦,这是建宗祠本来的要义。

原文:

译文:鲁屯距兴义府所在地一百多里,没有邮传士卒的干扰,春秋享祀,祭品不缺,村庄边远但心怀仁义,民俗节俭可以久传,遗憾的是我任职三年没有瞻仰拜谒李氏祠堂。通过作文来记载,并非单是赞美李氏家族的杰出,注重根本,光耀祖宗,而是希望这个地方所有人士及家族,听说这件盛事也兴起这一光宗耀祖的风气。

一、史料来源

选自清道光年间编撰的普安鲁屯《李氏族谱》。纸质,楷体,手抄本。1922年重印,1988年重抄。

二、作者介绍(见前文)

三、解读

李氏宗祠曾经是与石牌坊群齐名的古建筑,是鲁屯李氏家族历史文化的灵魂。在20世纪80年代小学翻建的时候毁掉了,这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

在鲁屯《李氏宗祠记》中有记述“嘉庆丁巳苗变,始遭燹毁,廷珂公之嗣镜涵太守于甲子岁由汀州府致仕归里,迺更纂修族谱,重建宗祠,谨仿大夫仪制,较先世之制有加焉”,这就说明它是全州仅有的大夫制宗祠,它的规制、建筑艺术、布局可以通过走访调查,同时参照其他地方类似的建筑,尽可能地复原。

鲁屯李氏宗祠建于道光初年,由乾隆举人李明心组织重修,早于下五屯刘氏宗祠一百多年,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士大夫体制修建的,如果得以重建,刻碑树立鲁屯《李氏宗祠记》,那就不是李氏家族的家事而是鲁屯历史文化的一件盛事了。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