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二十三 《重修兴义黄草坝石堡碑记》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4063字

解读之二十三 《重修兴义黄草坝石堡碑记》

黄草坝老城散落的石柱础

原文:

译文:守卫国家者首先是修缮完备城郭,其次是严守关隘,或观察险要之地另外筑子城作为策应,以相守卫,从古至今,从中心地区到边远地区都有这种情形,称之为堡,就是周礼上所说的王公设险以守,成为守卫本国的根本了。而况边塞小邑,又维系边疆险要之地呢?兴义县旧属盘州,后隶属南笼府,今为兴义府,偏在西南一隅,距省城七百余里,东南界连广西泗城府,西接滇之平彝、罗平,北连府辖境以通达盘江下游,四周均为要塞。人烟密集,城小而民多,从前以东城跨过花桥河,隔岸以广场为市,古名黄草坝。远近人皆称坝上,商旅络绎不绝,奇珍异货云集,赶车的做生意的都认为此地为交易的好地方。

原文:

译文:咸丰甲寅(1854年)土匪作乱,前任知县庆褔先生嘱咐乡绅父老说:“我听说城郭是用以保卫民众的,兴义县城狭小,商人往往依附城郭而居住,无险可守,早晚有战乱有暴力侵扰,怎么办?连城筑屯堡,以防备不测之事,虽然没有资金,用土来筑城墙就容易了。”众人乐意就立刻成就这件事,因此坝上筑有土城,实际上是从前任庆公就开始的。

原文:

译文: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至七年戊辰(1868年)期间,匪乱更加严重,县城三次陷落三次收复,八年己巳(1869年)八月土城城门用石头砌就,这就是石堡,又称土城。

黄草坝老城最古老的花家巷

续上碑记

原文:

译文:从同治壬戌年(1862年)至戊辰年(1868年)前后六七年间,逆回三陷县城,都是前游击兵刘铭之兄弟四人始终负责守卫收复。铭之是南乡永康堡人,可以称得上忠勇之士了。当县城第一次沦陷,兄长铭之君与其二弟时之君联合官绅第一次收复,到了再陷三陷,又都是统之、懋之兄弟与士民努力收复。本县多事,大略可以知道了。己巳年(1869年)秋我奉上级命令带领广西练勇由西隆渡红水河,联合统之昆弟剿除逆匪,贼退去后,很快提拔我负责兴义府兼兴义知县。唉!我寻思自己才能浅薄难当此大任,即使日夜勤劳忧虑,依旧街巷萧条城垣倾毁。纵然叫那些流亡的人全部回乡,商贾骤集,靠什么让这么多人生计无忧呢?于是就召集兴义父老绅团仔细商讨这件事,说老城空旷难以居住,土屯堡已经崩毁,几乎到了偏废的程度,怎么能兼顾起来呢?再三思考,处置措施很难确定。统之昆弟于是齐起而感叹,说:“匪巢就在不远处,如果城墙不修葺一新,何以威慑强敌而保障安居乐业。今审视山川之形势,斟酌古今之事宜,首先筑城堡来使用,在故址上进行,也不奢望很宽很气派,只是在险要处修筑,以坚固生活居住的地方,可以吗?”余不禁击节称好,即刻号令绅民,大家都欢欣鼓舞,争先做事,如自己修筑房屋一样,运石背土,妇女小孩都上阵,未满一个月就完工。大家请我写文以记录经过。我说:“唉!我如今知道古圣贤政成大事最必需的是得人心,难道没有缘故吗?”古代孔子的弟子子游与澹台灭明相交,子游重重他不走邪路,无公事不登门,而后来澹台灭明做成大事,丰功伟业赫赫照人耳目。如今我与统之兄弟交往,贼寇来就抵御,贼寇退就防备,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就是防患于未然的举动,详尽了,周密了。那些悠闲自在的人,将我们看成交往不走邪路、无公事不登门,拘于小节而讥笑议论!从今而后兴义那些苦于奔波迁徙的人,可以安定了!

原文:

译文:我尤其愿意卧薪尝胆,同仇敌忾,与志同道合的人修我戈矛,准备干粮,共同收复新城、贞丰,收复兴义府城。功成,立马会为保障一方的勇士请功。保障天下,难道仅仅是一乡一县受到他们的保卫吗!古话说,善始者不如善终,善作者不如善成。我同统之兄弟交往,使我能够能继庆公修筑土堡后面修屯堡。黄草坝屯堡的修筑,难道是偶然吗?

原文:

译文:我所以不敢不写文章,在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秋八月,筑城门四座,东曰元和,南曰明远,西曰义和,北曰柔远。开始修建于同治八年己巳八月,竣工于辛未(1871年)□月,知县叶正邦、游击刘官德同建。老城与土城仅一衣带水,花桥河由西而东相互贯通,得山川之胜概。

附: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年)整理市政,拆除土城各门为大道,老城东门亦辟为公路,双桥横跨花水河上,新老两城已贯通为一体了。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纸质,抄本,1947年编撰。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叶正邦,广西泗城府人,同治七年(1868年)接替云南人钱壎任兴义知县,同治九年(1870年)离任。

三、解读

这是一篇研究兴义城区沿革的重要史料,虽然碑早已不知去向,其叙述的黄草坝土城也已无踪迹,但是街心花园道路呈放射状的布局依旧是土城的遗迹。

众所周知,城墙是农业时代一个地方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没有城墙,人口再多,也不过是一个大村寨,一个大集市。明末崇祯年间徐霞客来到黄草坝的时候,黄草坝就没有城墙,也没有严整的瓦屋,范围仅局限于现在老城街以北的坡地上,邓家巷、花家巷、老城街就是当时黄草坝的主要街道。

清朝之后朝廷加大了对黄草坝这一战略要地的统治。康熙五十年(1711年)原驻安笼镇的左营游击移驻黄草坝,黄坪营营长为改土归流之土目。雍正五年(1727年)普安州判一名驻黄草坝。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筑城墙,湾塘河为老城护城河。咸丰年间红白旗战争之后,社会较为安定,湖南、云南等地商人及移民再次云集黄草坝,老城狭小,只好在城外居住贸易,即今湖南街、云南街一带,湾塘河以北为老城,湾塘河以南为新城。为保障战乱再生时这些移民及商人的安全,再筑新城城墙。碑记详尽地记录了修筑的起因、经过。

第一自然段讲从古至今构筑城堡是镇守一个地方的根本,显示其重要性。

“兴义县旧属盘州,后隶南笼府,今为兴义府,偏在西南一隅,距会垣七百余里,东南界粤西泗城,西接滇之平彝罗平,北连府辖境以通下游,四塞之卫也。人烟辐辏,城小而民多,旧以东城出花桥河,隔岸有广场为市,古名黄草坝。远近人皆称坝上,商旅星罗,珍货云集,牵车服贾者咸目为乐郊焉。”

这些文字对黄草坝处于滇黔桂结合部的战略地位、经济贸易中心等作了深刻的阐述。

第二自然段,叙述新城部分土城筑于咸丰年间,经过战乱土城遭到破坏,再筑石城。

作为碑记简洁、清晰即可,似乎到此即可。不料作者却用许多文字叙述与刘氏兄弟决策筑城的经过、筑城的盛况、与刘氏兄弟的交往等内容,显得鲜活、饱满、充实。

“统之昆弟乃齐起而叹曰:‘鸮(音肖)巢逼处,苟非壁垒一新,何以威强虏而资生聚也。今审山川之形势,酌古今之事宜,盍于堡先用之,毋仍故址以侈阔达,但筑要害,以固牧圉可乎?’余不禁击节称善,急号令于绅民。皆欢欣鼓舞,赴事争先,如自营其家室者,运石负土,妇竖咸趋,未期月而工竣。请为文以记原始。余曰:‘嗟乎!余今而知古圣贤政成课最必首先于得人者,岂无故哉?’”

有叙有议,有抒情,俨然是一篇叙事散文。

最后两个自然段笔势继续荡开去,虽然有违于碑文的体例,但也显得摇曳生姿,刘氏兄弟的个性、作者敬仰的情感,都写得非常到位。古人写作的这种不拘一格,是值得学习的。

最后几句为民国《兴义县志》编修者所加,交代黄草坝土城的拆毁情况。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