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二十二 捧乍《西南屏障序》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1462字

解读之二十二 捧乍《西南屏障序》

捧乍关帝庙石马,现为刘氏庄园陈列馆展品

孙清彦书写的“西南屏障”及序文

原文:

译文:唉!长毛造反导致战乱蔓延四周,海内回民肆意滋扰,现在已经十年了。何况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弹丸之地,没有文武官员,没有兵员粮草,谁能固守这个地方呢?如果不是捧乍人士如文山、仲谦、瑞图、云图及云亭等各位绅士百姓,同心效死来保存这座孤城,就等不到现在在这里回忆当年的情形。我乙丑年(1865年)偶然来到捧乍,仔细观察地形山势,内山外河,城墙护城壕,天然形成,更加有感于无信不立的宗旨了!谁料到张扬过度就发生动乱,诸君就自己坏掉防御设施。幸亏上天留下云亭,独自支撑危局,重整全局而革新捧乍。从此官民合一,上和而下应,屏障难道不永远坚固吗?噫!灵武城丢失而明朝灭亡,睢阳坚守而唐朝依此中兴,这些都是边城得失的缘故,难道这些所维系的意义轻吗!因此田单就将即墨二城作为收复齐国的根本。题曰西南屏障,意义深刻啊!我再附上几句,以告诉今后在这里为官的人。

大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九月庚戌之吉

诰授朝议大夫花翎道衔即补知府昆池孙清彦书并识

一、史料来源

捧乍《西南屏障序》的文物载体是捧乍镇北街的“西南屏障”石刻,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七年(1868年),孙清彦题书“西南屏障”四字及后序一则,赞捧乍绅民守城之志,刻石5块,嵌于关帝庙甬壁之上。孙清彦为晚清云贵著名书法大家,所题文字特别是后序碑文凡12行纵向,共计244字,以行草一气呵成。

二、作者介绍

孙清彦(1819—1884),清末的书画名家。幼工诗,写仕女、花鸟、竹木俱佳,而山水尤工。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不利,只考取廪生。后投笔从戎,为提督赵德昌赏识,在其下营务处襄理文牍,随赵德昌由滇转战入黔,屡有军功,保荐为同知、知府,委署兴义、郎岱、都匀、安顺等府厅,官至安顺知府。有“清贫太守”之称,卸任后一直居住在贵阳。光绪十年(1884年)冬月初一卒于家,葬于郎岱西郊姑娘寨。孙清彦对书法下过苦功,擅长篆、隶、真、行、草各体,而以行、草尤精。孙清彦的绘画,举凡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用心,而最擅画竹。传世之作以《画竹册》为精品。《画竹册》全名《平安花信之图》,是同治七年(1868年)秋在郎岱为女婿段少青所作。原包括竹画二十四幅,今存十五幅,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三、解读

捧乍历史悠久,明初即为普安十二营之一,属于土司势力范围,先为彝族土司龙姓,后来彝族势力衰败,江南等地汉族移民不断迁入,至清康熙年间改土归流,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民族构成。捧乍营是南盘江流域重要的军事要塞,清政府在此设立巡检,派兵守卫,黄草坝置兴义县之前,捧乍既是军事中心,同时也有行政管辖功能。

孙清彦的捧乍《西南屏障序》,同治七年(1868年)树立,对捧乍的战略地位、山川形势作了概括,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