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十六 木贾《刘士俊墓碑录》
图为保存完好的《刘士俊墓碑录》
原文:
译文:刘文孝刘公是湖北人,地方名士九洲公的第三个儿子。当初,九洲公居住湖南慈利县,后来乘船往北渡过长江,家居在湖北来凤县的卯洞司有个叫老潭湾的村子,而文孝公就出生在那里。刘公出生时间是乾隆戊申年(1788年)秋八月初五午时,生下来就很清秀漂亮。
原文:
译文:长大后,青少年时期光明磊落,为人孝敬朴实,不喜欢奢侈繁华,跟随老师学习而酷爱读书,没料到嘉庆丙辰年(1796年)当地土匪作乱,刘公就随着父兄往南渡江到龙山,侨居正南坝。没几年,年岁多饥荒,蝗虫祸害庄稼,刘公父子再迁到贵州境内兴义县城西约十里的木贾村,修筑房屋定居下来。刘公背着行囊拜师于蒋英华先生门下,日夜诵读,想要有点进步,无奈兴义新设县治,普安州拨出亦资孔驿站赋税给兴义县,增加了兴义县百姓负担。刘公的父亲九洲先生打算远行叩见皇上,刘公在旁竭力鼓动,就果断出发,当时刘公仅十八岁,随着父亲鞍前马后服务万里。超过一年才从京城回来,可谓尽孝了。
原文:
译文:县民得以安居乐业,都知道是他父亲的功劳,而不知道刘公出的力。他在学堂里,刚要重新打理诗书,再跟老师学习,但父亲外出没有回家,叔叔堂哥在外做事,伯伯家的堂哥一人独自操持家务,刘公就分担一些家务。加上两三个子侄大大小小,逐渐长大,无人教育,刘公就在家教他们读书,不失定准。突然刘公一病不起。原配张氏,先不会生育,不知道怀了孩子,刘公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准备。所幸有遗腹子,安葬之后三个月竟生下一男孩,就是我的朋友心一先生了。
原文:
译文:现在,心一已经成家,继承祖父的家业、父亲的遗志,重振家业。为刘公修墓落成的日子,刚好我来教书。在这个村里有学问的人蒋浩然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一天心一与蒋浩然先生交流,拿出所写的刘公墓志铭,向我讨教。我也知道蒋先生的为人,平生不轻易答应人,何况与刘公是近邻,大凡刘公的生平事迹,都知道来龙去脉,所以我写几句在后面,来记录刘公不朽高尚的品德。
附:题墓诗 七律
一、史料来源
刘士俊墓位于木贾小寨龙树脚,东西向,墓碑录刻于耳碑,两块,阴刻,竖行,保存完好。
二、解读
刘士俊的父亲刘九洲,他的后人中盛传他为“搬州设县”立下了功劳,有人也说是将县城从捧乍搬到黄草坝。通过解读我们知道这是不确切的。嘉庆二年(1797年)在黄草坝设兴义县的时候,普安州依旧存在,不过是将南笼府改为兴义府,兴义县隶属兴义府管辖,应该更正为“置府设县”。捧乍那时是巡检,置兴义县之前,赋税、钱粮、诉讼之类的事务,除了普安州驻黄草坝的通判要管以外,捧乍巡检也要管一部分,但捧乍不是县,而是设兴义县将巡检撤掉归兴义县管辖。民国时曾设过分县,大抵相当于一个副县级机构。
木贾《刘士俊墓碑录》中刘九洲、刘士俊父子是置县后从湖南迁居兴义县木贾的。
“公负笈从游于英华蒋先生之门,日夜谣于典籍,欲图寸进,奈斯邑新设县治,宛温刺史拨典典驿站,累民,公之尊父九洲公欲远叩君门,公从旁怂恿,遂果于行,尔时公年仅十八,愿随父鞭镫服役万里。”
这段话讲的是兴义置县归兴义府管辖后,因为黄草坝的赋税居原普安十二营之首,普安知府就将亦资孔驿站的劳役等负担转嫁兴义县,兴义县民不服,上京告状。刘士俊父子参与策划了这一事件,并亲自到北京申诉,结果胜诉。
“邑民得以安居乐业,皆知尊父之功,而不知公之力。”
作者为刘士俊打抱不平,认为他也是英雄。从墓门题诗来看也反映了这种情绪。木贾蒋氏当时特别重视文教,蒋英华是兴义西乡著名的教书先生,刘士俊因家务耽误功名,之后也从事教学,这里是派到兴义县任职的举人进士吟诗作对相互唱和的地方。木贾附近新发现的碑文书法精美,文笔清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