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十八 桔山《桑东繁墓碑录》
桑东繁墓前的桅杆
桑东繁墓全貌
原文:
译文:桑东繁公是桑作瑚公的儿子,凤鸾公的后人。东繁公的人品处世,可以称得上才德兼优,名声好又长寿,一生创立了大的事业,确实是永垂不朽的人。当初,凤鸾公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筲箕湾,迁居贵州省兴义府兴义县鲁屯,在那里居住了几代,代有传人。至国柄公创业于妙帽山下,并在这里居住下来,其子□汉公传至作瑚公,身□成均,一生子女众多,所置产业几乎耗尽。当时东繁公十七岁,就能够恢复先辈的产业,同时开始读书,不因为家务繁难而影响自己的志向!凭这些就知道东繁公的为人了。
原文:
译文:那时候,东繁公的双亲已经去世,七旬祖母还健在,他就服侍祖母。东繁公之嫡配秦氏,无生育,继配黄氏生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之后都成人结婚。黄氏去世后,又娶夏氏、刘氏,全家十八口人吃饭,抚育后代责任很重,这样家道就艰难了。东繁公到二十八岁时,最终考中秀才,食国家俸禄,名字列在恩贡的黄榜上,这太难得了!简直可以说是青云直上。
原文:
译文:嘉庆二年(1787年)春正月,苗民作乱,举家避难滇南,艰辛备尝。夏六月官军解围,就回来,田园荒芜,只好采野菜充饥,东繁公也坦然面对。三年之后,长子亡故,祖母接着去世,东繁公尽孝道、尽抚养之责,没有失去道德水准。
原文:
译文:东繁公年老了,蓬山仙境虽然没有去,但子孙众多,枝繁叶茂,正要孝敬东繁公,他七十五岁去世。总观东繁公的一生,教读教耕,克勤克俭,社会安定和动荡的时候都才德兼优,有好名声且长寿,可以说是福寿双全,有多少人能这样呢?我到兴义任职,与东繁公孙婿陈维新私交颇好,所以了解东繁公的生平,恭敬地叙述出来刻在碑上,祭祀不朽。世上创立家业的人,常常害怕其艰难,东繁公年少的时候,祖先的家业几乎耗尽,等到他长大,就开始读书,又遭遇时局动荡,成家立业太难了,而最终功成名就,以光宗耀祖,后无□□焉。呀!东繁公是杰出的人了!
一、史料来源
抄录于桑东繁墓,该墓位于桔山锅底塘组东北的一个平台上,墓碑南向,有石桅杆,石桅杆保存良好。墓碑录刻于副碑,少量字迹模糊,主碑无字。墓碑侧联为“踩水江边埋傲骨,黎峨城内仰高风”。
二、作者介绍
金琪心,河北安平人,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任兴义县训导,生卒年不详。
三、解读
《兴义县志·教育》记载桑东繁为道光年间恩贡。第一段记叙桑东繁的家世,赞扬他“才德兼优,名寿可必,一生之大业,诚堪永垂不朽者”。桑公年轻时恢复家业,攻读诗书。第二段叙述桑东繁娶妻生子、中秀才以及食国家俸禄的情况,对七旬祖母“仰而事之”,对子女“俯而育之”,尽了孝道和抚养之责。学问上又能“游泮水”“假命黄榜”,成家立业都很成功。第三段叙述遭遇战乱,举家避难,采野菜而食,长子病故,祖母去世,桑公都能一一应对,不失道德水准。第四段写他年老之后的情况,评价桑东繁的一生,与开头相呼应。
全文叙事清楚,语言简洁,对墓主人的评价很得体。从史料价值来说:“嘉庆二年春正月,逆苗作乱,举家避难滇南,艰辛备尝。夏六月王师解围”,这是嘉庆初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起义最精准的记载。碑文精美流畅,刻工亦好。墓联点出“踩水江”“黎峨城”,也证实了九头坡渡称踩水渡、兴义城别称黎峨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