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三十五 《先父学坤事略》
刘显潜为赵学坤题的像赞
何应钦为赵学坤题的像赞
原文:
译文:先父讳学坤,字天如,先祖父本恭公的第五个儿子,生于清咸丰辛亥年(185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最初,我家原籍隶属于福建福清,明洪武时迁居南京,有位中道公跟随沐英镇守滇南,任明威指挥将军,奉命开辟马龙、思宗一带,就居住在那里。传六世至从仁公又迁居于贵州兴义的双凤山,又传五世而至先父。先父刚满十岁,先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先父幼年失去依靠,形影孤单,虽有兄弟五人,但大伯父早逝,三伯父因回匪之变死难,活下来的仅三人罢了。
赵氏族谱中影印的《先父学坤事略》一文
原文:
译文:先父本性喜好学习,先祖父母在世的时候,虽然读书二三年,最终因家境贫苦半途而废。成年后,先堂伯父学钧公设馆双凤山,先父有空的时候常至馆中,遇到学生对对联对不上来,就替他们对。学钧公知道后,称赞他聪颖,力劝继续求学,接受教育。入学一年而学业大有进步。第二年学钧公改馆家中,距我家六里左右,先父由于处理家务的原因没有继续学习,但料理家事之余,就勤勉自修,心有所疑,当晚立刻跑到学馆求教,风雨无阻,这样坚持了三年。
原文:
译文:乙亥年(1875年)又在吴朝珠、吕萍山两先生的门下学习,学业更加进步。丙子年(1876年),参加兴义府考试中秀才,很快转为国家提供食宿,生员亲友交相称贺。先父泰然,笑着感谢他们。曾经对我说所以努力学习,为求知,为明理,不是为功名,荣禄富贵于我有什么相干呢?
原文:
译文:等到先母嫁过来之后,吃饭人口逐渐增多,就在双凤山下寨及周壁两处先后设馆教学,家族中受到他的教育而能立志向的,不乏其人。庚寅年(1890年)任本县笔山书院斋长,管理事务井然有序,对经费一项尤其能做到廉洁奉公,一丝不苟。兴义人因此称他为贤人。至乙未年(1895年)以后,应县里先辈云南即补道刘统之的约请而办理地方团务,及兴办地方教育事业达四十余年,他被家乡人信任,绝不是偶然的。庚子年与壬寅年(1900—1902年)之间,地方多事,先是土匪聚集,随后粤西大股游匪窜扰,兴义人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地方要隘如箐口、巴结及县城相继失陷。当时刘统之先生坚守永康堡,清政府乃紧急调观察张公来援,终以寡不敌众,退守顶效一带。此时儿子元佐、元杰都未满十岁,随先母逃避在外,而先父毫不以家庭为虑,一心维护乡邦,乃于庚子年(1900年)冬召集团练平定土匪于马别河木桥踩水渡一带,以安定家乡。壬寅年(1902年)之变发生之后,先父星夜冒风雨赴顶效请援,并负责筹办粮秣,官军士气为之一振,此后与刘统之先生所率团兵联合击溃游匪,并且于当年九月克复县城。事情平定后当局嘉奖其功劳,按例保奏,先父最终推辞不受,退而与地方人士修筑安贞堡,历时三年,才修筑成功,我家就由双凤山迁居安贞堡。
原文:
译文:民国以后,地方多变故,政变迭兴,我兴义县地处要道,几乎酿成战争,先父不避艰险代民请命,精诚所至终能化险为夷。事实俱在,兴义人大多能够讲得出来。近因年逾古稀,退休在家,但是每当地方遇到疑难问题,一定毅然出来维持,事情不办妥、人心不安定决不肯匆忙回家。因此先父虽年老,顾念地方的热忱仍不稍逊于过去。我们兄弟从小接受教育,督责甚严,及年事稍长,就先后出外求学做事,但依然以增进道德为主,诚恳敬业,读书须知法理作为警戒。先父早年已接受陈文恭、吕新吾诸先哲之遗教,因而对我们常常谆谆教诲。
原文:
译文:民国六年(1917年)秋天,先父遣元杰留学日本,我家境况此时较先前虽稍微富裕,但对所需留学费用依旧很拮据,而先父坚持在拮据之中预为筹措,使元杰专心致志,得以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元佐亦得从本县初级师范毕业,服务地方有好几年,然后改行经商。我们兄弟有所树立,无不是先父心血的结晶。元杰回国的时候,先父头发掉了牙齿也落了,我不忍远离,就决定服务桑梓,主持地方教育,与兴义人士创办初级中学。先父见之而心喜,精神日益健旺。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应友人之召,出而报效党国,二十二年(1933年)归家,突然看到先父容颜憔悴,很惊奇,询问家人,才得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元佐的第二、第三子因患喉症,不到一个月相继夭亡,先父含饴爱孙,伤感过度,经我们等极力宽慰,终为释然。去年秋忽患咯血症,多方医治亦不过短时期之好转,每隔二三月又复发,确实是年事已高,血气枯竭,加上伤感不堪,国历四月二十七日从捧乍回家,午夜9时到家。看到病已沉重,我们惶恐万分,手足无措,祈祷无效,先父竟于二十八日晨8时舍我们兄弟姊妹而长逝了!呜呼哀哉!呜呼痛哉!
原文:
译文:先父自出生到病故,享年八十五岁,生平为人俭朴直率,持躬以敬,接物以诚,不谄上不凌下,不慕虚荣,不苟言笑,言必行,行必果,至若正大刚方,急公好义,县里即使是三尺幼童也没有不敬仰的。因此地方事务无论大小,每当得到其中一件,言以为断,私人争执往往得到他排解,无不心悦诚服而去。若有人言行背离,即使是至亲密友也毫不护短,占道理的一方,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也要倾力维护。甚至有自知理屈的人,担心被先父所痛斥,心怀惭愧而不再争执。他的品德感人至深到这种地步。
原文:
译文:我家从仁公迁居兴义以来,将近二百年,子孙繁衍达百余户之多。先父乃建立宗祠以重祭祀,并订勤读书、农事不懒惰、和睦宗族、戒吸鸦片等项条规,作为合族子孙永远的警戒,又筹措经费在堡内设初级小学校一所。二十年来莘莘学子有增不减,至于像我们兄弟姊妹的教育抚养,以及成人后婚丧嫁娶,先父不知作了多少经营筹划。本来期望地方时局平定,有时间可以让我们尽孝道,哪想到,春晖寸草,饮恨无穷,彼苍天者,何其有极耶!呜呼哀哉!呜呼痛哉!回忆先父临终前,曾表示身后葬仪宜从节俭,我们谨遵遗命,卜告营葬哪敢铺张,加重我们不孝的罪责呢。我们几个不肖子女没有才能,不能称述先父遗德于万一。
一、史料来源
选自1999年印刷的《兴义赵氏》一书,纸质,手书,影印。
二、作者介绍
该文写于1935年兴义教育家赵学坤先生病故之际,作者为留日学生兴义安贞乡人赵伯俊,为赵学坤先生长子。赵伯俊(1896—1951),名元杰,兴义安贞乡人,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回国后,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兴义县立两级小学校长,倡导学校体育运动。同年秋兴义县立中学建立,任校长兼两级小学校长,对农村贫困学生、优秀学生给以免费或优待。1928年专任兴义县立中学校长。1944年起先后担任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议长。1949年12月10日通电起义,任兴义县解放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4月蒋无识、刘范吾发动叛乱,赵伯俊发表《告兴义同胞书》,劝勉全县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规劝误入歧途者弃暗投明。1950年10月任兴义县各族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1951年冬病逝。
三、解读
这一篇近两千字的长文,不像其他史料那样简洁,显得有些语无伦次,这是作者的悲伤情感所致的,正值自己的父亲病故,大有长歌当哭的意味。其他的墓志铭都是受死者家属托请,感情比较容易控制,能够斟字酌句,能够精于谋篇布局。《先父事略》(标题为编者所加)则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赵学坤先生生于1851年,病故于1935年,一生经历参与了咸同年间的兴义红白旗战争、光绪年间兴义笔山书院创办、20世纪初广西游勇袭扰兴义、民国建立、兴义初级中学创建等地方重大事件。这正是这一史料的价值所在。他少年考取秀才,然后设馆教学,创建笔山书院时任斋长,后来主持修建安贞堡。民国初年任团防局长、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参与修建连接滇黔两省的江底大桥,是名副其实的兴义社会贤达。
赵氏家族原籍江苏南京,明洪武年间征滇,居住云南。清康熙年间迁居贵州普安州黄坪营,定居双凤山,是兴义的名门望族,主要居住于桔山、丰都一带,达数百户之多,人口上千。兴义置县后赵氏家族成员考中秀才、设馆教学、参与重建兴义笔山书院,等等。民国之后,赵氏家族选派留学生、参加北伐、抗日等,有从政为国家效力者,有从事教育服务桑梓者,也有专心技术发展农业者。赵氏家族与鲁屯李氏家族、下五屯刘氏家族、木贾蒋氏家族、黄草坝吕氏家族、景家屯王氏家族、泥凼何氏家族有姻亲关系,文化方面也相互交流。这些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丰富了地方文化底蕴。赵学坤先生病逝时,王伯群、何应钦、刘显潜、窦居仁等亲自撰写像赞,即可证明。此外,当时县立女校、县初级中学、县第一两级小学、县第二两级小学等都专门写了挽歌,表达了对赵学坤先生的尊重及哀悼。
这些大家族迁居兴义后逐步与地方经济文化相融合,尤其是在兴义置县后,这些家族除了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外,也与朝廷派到兴义任职的外籍举人进士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了清末民初兴义历史文化的辉煌。因此可以说赵学坤先生及其家族在兴义地方历史文化发展中是非常典型的。《先父事略》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