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三十一 《游穿云洞记》
20世纪40年代的穿云阁(阳明洞)
原文:
译文:我在兴义设馆教学,在此两年了。初来的时候,暗自高兴这里有很多优美的自然风景,时间长了,课余时间想寻求一处可以出游的地方,最终没有找到。询问其中的原因,有人说:“这个地方十多次战乱造成灾祸,古寺观等建筑都没有保存下来。”我很苦恼,为这件事叹息。有人说:“今年城里人士到城南,因为大修旧时穿云洞楼阁,增高台阶,增高栏杆,不到一个月就告成。”落成之后两个月就是重九登高节,刚好朋友邀约我模仿古人落帽出游的故事,准备去观看。我离开故乡而长久住在这里,常常闷闷不乐,为这个提议,再三叫好。于是就出发,从校舍出来往左,走约半里,经过一座石桥往西。在桥的上游,有一个小沙洲,面积约一亩,沙洲上有一座亭子,形状像船,因此就取名船房。四周竹木篱笆可以入画,河水从洲头分开而后又合在一起,水势很急,不时发出风声涛声,从桥下传出。
原文:
译文:弯弯曲曲地慢行十几步,转向南面,沿着老城城墙,左面是花水河,水浅波平,对岸杨柳下波光粼粼,树旁有两个垂钓者,水中的倒影相对站着,这是佳境了,我看着很愉快。迎着河水往上,有两座石桥,仔细看,都可以到达游览的地方。路上的人告诉我说:“走这条路不远,再过桥往东,桥头与洞相接,方便得很。”我果然依照他说的,慢慢地走到那里。
原文:
译文:开始到门前,不知道它是一个洞,抬头看上去,疑心凌云高阁被高山吞吐其半。继而习习凉风忽然从洞中吹来,令人神情惊异。我环顾四周感到奇怪,于是沿着石阶往上走到左右的石洞,石洞两侧岩石高悬,而洞里的那些石头,像大钟、像磐石、像龙鳞、像仙人掌,无法一一叙述。在洞的台阶上巍然坐着的是王阳明先生的塑像,我拜了三拜,不愿离开。从前太史公司马迁参拜孔子庙堂,车服礼器,心里很向往,我对于王阳明也是这样。
原文:
译文:就退回来站着,放眼看旁边有光亮!石级如梯子,抬脚就登上去,开始很狭窄,似乎不能容身,一直攀登到悬崖上才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这是后洞了。这里有门,门外空地,有一箭之地,可小住,笔架山是这片空地的屏障。更换方向往左下去,任由石径曲折辗转,攀两步三步,或散步,忽东忽西,很尽兴也很疲倦。稍事休息,来到亭子下,宜饮酒,宜弹琴,宜赋诗。而附近的面积三倍于亭子,后面靠着峭壁,对面有青山屹立,苍翠之色,迎面掩映。停留一会儿,友人从山顶下来,叫我上去,弯腰爬上去,尽头竟然是山顶,登上六方阁而游览。是曰:“满城风雨,人间鸡犬,仿佛在白云外。”我同友人远眺云山雾海,俯瞰城郭,就好像在人世之外,飘飘欲仙了。就斟酒饮酒,饮酒而有醉意,一边唱一边哭,怆然泪下。都说登临悬崖峭壁,古代孝子仁义之士,无不百感交集,我是什么心肠,能够忍受吗?回来就记下来。时间是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九日。
原文:
译文:另外洞中通向北面的出口小于南面出口,不可建屋,修建者又开辟另一景象。在山下凿水池,引水灌溉,种上花木,不知以后又是怎样美好的景象,一并记录在此。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艺文·文录》,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解炯,字伯莹,都匀人。时任兴义高等小学堂(前身为笔山书院)教员,生卒事迹不详。
三、解读
这是描写湾塘河、穿云洞一带风景的一篇游记,时间是宣统二年(1910年)秋,从书院出来行一里往左应该是三月桥一带,然后到了跋浪亭。
“踞桥之上流,有小洲,幅员一亩,中有一亭状类船,因以船房名。四周竹木篱落入画,水则上分而下合,势甚激,时作风涛声,伏出桥下。”
描述准确生动,亭子、水声、竹木交织在一起,动静结合,如诗如画,一百多年前如此,今天也如此。然后沿着老城城墙,左面是花水河,水浅波平,对岸杨柳下波光粼粼,树旁有两个垂钓者,水中的倒影相对站着,这是佳境了,作者一边欣赏,一边往穿云洞方向行走。
“始及门,不知其为洞也,仰视之,疑若凌云高阁被泰山吞吐其半。俄而阴风飒飒,忽从中来,令人神悚。余顾而异之,乃历阶阴升堂左右窟,左右兀悬,而高者若钟、若磐、若龙鳞、若仙掌,不一而足。其上魏然坐而貌若者,王阳明先生像也。”
这里写了穿云洞的神奇,洞、悬崖、楼阁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洞中凉风习习,钟乳石千奇百怪,王阳明先生的塑像端坐在那儿。当时就叫阳明洞,没有修建之前叫穿云洞。一般人不知道那是王阳明的塑像,以为立的是一尊大佛,俗称大佛洞,今天我们的公交车站点叫穿云洞公园是准确的,但是如果叫阳明洞公园,洞里重塑王阳明像的话,将更有文化内涵。
接着作者先在洞中游览,然后登山,登上北面的小山顶,然后登上南面的山顶,放眼四望,城郭尽收眼底,笔架山如翠色的屏障。
“余与友人远眺云山,近俯城郭,不啻三千界上,飘飘欲仙矣。遂酌而饮,饮而醉,且歌且泣,怆然泪下。”
作者因景生情,思念家乡。
最后一段对人工造景作了补充。
整篇文章写景、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脉络清晰,描写准确,是晚清兴义山水游记中的精品。这篇文章写于第一次阳明洞修葺之后两个月,对修葺之后建筑分布、游览路线作了准确的描述,也是我们修缮穿云洞公园的重要参考资料。《游穿云洞记》与《修葺阳明洞记》均刻碑立于穿云洞前,前者已毁,后者得以保存。《游穿云洞记》如果能重刻,将能够丰富穿云洞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百子园、大佛坊休闲街区等相得益彰,提升兴义城市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