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三十六 《逃军洞记》
逃军洞洞口
逃军洞外景
原文:
译文:出县城往南大约八里,山逐渐高起来,树林逐渐茂盛起来,山林间花草清泉奇石很有诗情画意,逃军洞就在那里。因过去世道变乱的时候乡里人常常在这里躲兵灾,就以逃军洞来命名它。也有人说叫淘金洞,大概是洞中淘出金沙,有人偶然得到,所以取这个名字。乡间年纪大的人更有一种怪异的说法,说相传洞口有一株老桃树,变化成精怪,每当二三月间桃花盛开的时候,山光明媚,曾看见美丽妖娆的女子在树下徘徊,衣香人影仿佛像真的,所以也叫桃精洞。有这三种说法,怀疑吗?相信吗?年代久远,无从详细考证。逃军洞在山的北面,岩壑参差,山花掩映,虽然没有溪水潺潺,但荒村小路,小孩老人唱着歌,上上下下,仿佛鸡鸣狗叫已经隔着尘世,恍如仙境。
原文:
译文:十多年前有喜欢多事的文雅之人,立几棵柱头,盖上椽皮,在洞里筑屋,可以纳凉。洞旁种植桃树、李树、松树、桂花树,清丽幽深,洞下有个弯来拐去的洞,幽暗而不能窥探,寒气袭人,令人身心战栗,当地人说可通向十里远的地方,遗憾的是没有《桃花源记》里那个武陵渔父引路,去探索这个洞的神奇。山顶悬崖与沟壑,玲珑可玩,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树根石头有摇摇欲坠的感觉,好像是那些枯木朽藤系在其间似的。柳宗元先生说,只要天下的钟秀都集中在这里,不限于远近,都一样出名。如今看来不是这样,在边远的地方没有经过文人骚客的题咏,没有高人隐士的来往,人们就对这个地方不了解,逃军洞放置在这个地方也就默默无闻了。
原文:
译文: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艺文·文录》,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蒋秋溪,黄草坝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任国民党兴义、安龙、贞丰、册亨四县党务特派员,以后任盘(盘县)、安(安南、晴隆)、普(普安)联立中学校长和安龙中学校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参加编辑民国《兴义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能文,善诗词。1968年病逝于贵阳。
三、解读
这是一篇小记,字数不多,笔下的逃军洞却写得传神。第一段写出了逃军洞的位置,考证了逃军洞得名的三种说法。“相传洞口有老桃一株,化而为精,当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山光明媚,尝见美女妖姬徘徊其下,衣香人影仿佛似之,故亦名桃精”,此说最为怪异,而在兴义乡间树老成精,变为人形,时至今日也有类似传说。接着作者写逃军洞附近的山川景色,“岩壑参差,山花掩映,虽无溪水潺潺,而荒村野径黄童白叟歌吟上下,疑鸡犬已隔尘”,写出了逃军洞远离尘世的清净。
第二段经过文人雅士的培植,种树筑屋,作者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希望通过那个曲洞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接着文笔一转,再次描写附近风物,“山巅崖壑玲珑状态莫名云,根石树有摇摇欲坠之势,若枯木朽藤维系其间”,最后议论,惋惜逃军洞附近风光的默默无闻。
第三段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又心态安然的感情,“何戚为然?则兹山也,长此保其巍然之真相,以自全其天,此岂炫玉求售者可比哉?”可见这种情感历朝历代均如此,只是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罢了。
这篇小品清丽,自然,结构紧凑,值得玩味。
现在的逃军洞位于黔西南自治州溶洞温泉度假胜地内,洞内宽敞平坦,冬暖夏凉,景色宜人,已成为新城区的一部分,具有很好的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