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十三 桔山《黄伟士墓碑录》
《黄伟士墓碑录》局部
黄伟士墓上的“孝亲图”
原文:
译文:曾听说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自古以来忠厚传家,恩荫作为传世的台阶,没有不像风那样飞扬兴起的,人丁兴旺,子孙发达。更何况黄公尤其注重用诗书启发教育后人,力求做到忠孝友善啊!我的子孙与他的子孙是好友,相距不过几里路,曾经到黄公的家里,询问他家的来龙去脉,考证其先祖,才知道原籍为湖南,迁徙湖北江夏大沙□,是一个名门大家。又请教许多老辈人,黄公的根本要义是勤勉耕读,相传下来。所以到他家里,就看到房舍气势辉煌;观看他耕种的田地菜园果园,就看见土地肥美;观看他种植的庄稼,就看到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未尝不想拜见黄公本人。现在虽然世代久了时间长了,但是黄公的表率模范作用后人还啧啧称赞,他名气并没有衰减。他确实是所说的善于继承祖先家业的人,足以弘扬大家族的声望,兴起家业,光宗耀祖的后代,而为后人所瞻仰崇敬了。
原文:
译文:当年虽遭遇苗乱,流离滇南,二子亡故,有人或许为黄公感到遗憾,殊不知积善者,日后必昌盛,积德的人,必然发达,后来偶有不足,自然有上天撮合成其美事。依靠忠诚贤明的子女,作为传宗接代的后裔。直到如今后代延续不断,知道从前没有留一个传宗接代,都是苗民不安宁的缘故,不是黄公的报应了。如若不然,别人没有干儿子的缘分,为什么黄公有自己的儿子?那是因为弘扬家族声望的人,因为各方面成为模范而不亏待子孙,后代才云蒸霞蔚,功成名就。如果不是先祖道德的□□兴旺,就没有这样好的结果所以通过这些事情,来观察黄公为人。黄公的家世源远流长,因黄公的风范、谋略的长远,就是以黄公的为人准则在家乡也称得上不朽了。那么今后封赐褒奖,皇上的诰命就指日可待了。
原文:
译文:语言虽然肤浅直率,不足以记录黄公品质,也只是略述大概,来昭示后人了。
一、史料来源
抄录于桔山峡谷村兴义中学后山黄伟士墓碑。该墓位于一土丘上,墓曾被盗,墓碑及砌石散落一地,副碑一块完整,另一块断为两截。
二、解读
文章一反常态,不从墓主家世入手,而是“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自古忠厚传家,荫骘继世”,点出黄公注重诗书,勤勉耕读的个性。“入其居宅,则见其辉煌;观其田园,则见其肥美;观其种植,则见其阴繄,未尝不想见其人”,具体写他房舍、田地、庄稼,表现他的勤劳。全文语言典雅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黄公虽然没有功名,但是注重耕读,积善积德,因此后世人丁兴旺。
结尾表明作者的谦逊和对黄公的敬仰,收束全文干净利落。
已发现的史料中都有避难滇南的记载,如黄坪营土司黄氏族谱序、桑东繁墓碑录等,这说明嘉庆初年南笼王襄仙布依族、苗族大起义导致黄草坝附近大姓逃亡滇南的史实,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战争是政治、经济、文化较量的最高形式,它是文化的破坏者,又是文化的催生者。这次起义之后,朝廷加强了对南盘江流域的统治,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及新置兴义县,催生了兴义历史文化。历史总是在血雨腥风中前进的,正如孩子必须在阵痛中分娩。战争中焚烧江底渡船、拆马别河木桥、烧庙宇等,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难免偏激。因此,今天没有必要指责这些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因为即使有许多局限性,它依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没有必要把历史的进程想象得那么温文尔雅,那么鲜花遍地,中外如此,古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