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二十九 巴结箐口《忠骨合冢墓志铭》
箐口大营残存的石墙
原文:
译文:崤山之战将士为国效命陈尸山间,记录着秦军将领的功劳;郑国邲之战士兵暴骨荒野,增添楚王的伤感。自古以来忠义之士为国捐躯,遥想那马毛因经常征战无法长长;俯瞰烈士高高的坟冢想起国难,千年蓬蒿里埋葬着亲人。后人到这些地方凭吊,悲惨伤心,徘徊不去。自从广西游匪气焰嚣张,边境传递战火,普通百姓家对自己的子弟情意切切,乡邻引颈守望,已经一年了。从去年夏天开始,那些邪恶之徒纷纷前来,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偷偷窥探我兴义,聚集在一起胡乱叫嚣,气势实在逼人。刘统之观察大人是英雄豪杰豁达之士,在要道上相互配合防御,将职责托付给可靠的人,先担任兴义五属民团总办,很快获兵权招募靖边团营。家乡情怀,打理繁杂事务,就以团营分兵扼守南盘江上江、中江、下江各隘邑。巴结箐口是下江要道,于是命族侄刘朝治率精锐百名安营驻守,又命张君瑞卿领团丁二百余名协助,仿佛函谷已关闭,防守很周密了。
原文:
译文:深秋九月,盘江水枯流清,外敌成群结队,内部纠纷四起。初三日有内奸竟然引导匪徒渡过南盘江。当时浓雾弥岸,暴雨蔽天,丑族数千合围而至,虽然知道敌众我寡,形势变化,支援救应道路阻隔,依旧在枪林弹雨中坚守,抱病登上山岗,集合起来摆开战阵。个个都愿意为国效死不愿离开,一个抵挡千个,最后杀敌越多,自己损失越大。初三日之后,箐口大营沦陷,刘、张两位已殉国难,义民三百也无一生还。是天意吗?是定数吗?壮烈啊!忠义啊!待到雄师取胜,大恶人被诛杀,部队控制江岸,巡行故垒。战场怀古,晚上听到鬼哭,出征边塞的阴魂想归家啊!刘公在江边关爱士兵,穿上丧服哭祭,寄到阴间,马革裹尸像活的那样不朽,列队将遗体运回来安葬,遗骨像山那样堆积。虽然这样,即使精卫填海,妇泣崩城,而横七竖八相互依靠着,也无法辨识。因此念及忠灵万古不朽,本来就没有什么差别,黄土一堆,馨香永远。于是就合葬在大冢里,即在合穴之中,表示一同出征之义。这是刘公意愿了。
原文:
译文:初冬佳日,年年哀伤,三尺的封土已然垒起,牺牲将士永远留下英名。刚好我在兴义这片土地上工作,就简略叙述,墓志铭曰:耿耿忠骨,营营贞魂,青山何幸,巍然中存,田岛有义,吴墓不昏。将千龄兮万代长,无绝兮芳论。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人物·忠义》,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吴开南,生卒事迹不详。
姚华,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贵州贵筑(今贵阳),字重光,号茫父。
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姚华考中举人,越五年,应聘于兴义笔山书院,主讲《佩文韵注》。戊戌变法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光绪卅年(1904年)甲辰科三甲九名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后又改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居宣武门外莲花庵。
民国元年(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翌年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后因军阀混战、政局紊乱,遂隐居破寺中,以出售自己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姚华学问渊博,精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尤其是其在文学领域的修养,当时人才济济的文坛无出其右者。由于在戏曲方面的广深学识,使得他在梨园诸名流中极受崇礼。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人都是莲花庵常客,尊姚为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时,数百人前往捧场,正在京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欣然参加并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姚华科甲出身,满腹经纶,尤长于填词写曲,现存姚华词291首,曲86首,代表作有《弗堂词》《庚午春辞》《绮曲》等。书画方面,擅长山水花卉和题跋,隶、篆、行、草无不精道。所绘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机盎然,名重一时,甚至连他本人也被戏称为“黄牡丹”。其民国七年(1918年)所绘《浅绛山水图》被收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民国十五年(1926年),姚华患脑溢血,愈后左臂致残,但仍坚持写字绘画,著书立说,为艺术殚精竭虑,他以进士身份进行工艺品的制作,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四日,54岁的旷世奇才因病去世,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遗著有《弗堂类稿》31卷、《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和《金石系》《黔语》等。
三、解读
这块墓志铭由吴开南撰文姚华书写,原立于兴义城东南建仓山麓,白骨塔前。新中国成立后白骨塔被捣毁,墓志铭也不知去向,现为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区,经踏勘走访,已无痕迹。
巴结箐口之役是晚清兴义的著名战事。1902年广西游勇乘着大雾雨天偷袭箐口大营,三百余名团练战死,兴义县城沦陷,城乡均遭抢劫。在刘官礼的指挥下,各路团练聚集收复兴义县城,游勇退回广西。局势稳定后,收殓战死者遗体葬于兴义城外,当地人称白骨塔、万人坟。箐口大营遗址在今箐口小学校园内,墙基隐约可见,数株参天古榕覆盖其上,箐口北侧当年通往县城的小路数段保存完好。
墓志铭是1903年冬天兴义县府白骨塔落成公祭时撰文,由晚清贵州著名书画家姚华书刻,应是书法精品,可惜被毁。
文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语言工整典雅,情韵饱满,堪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