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二十四 《养马寨天造营记》
养马张家营盘残存的营门
原文:
译文:在山坡险阻处筑营盘来防寇贼,西南多山之地无处不然,但只不过为一时的打算,寇贼至就依靠这些营盘防守,寇贼退去立刻就撤出,哪里去寻求其可平时用也可以局势突变时使用的设施呢?像养马寨天造营那样天造地设,俨然一别墅,则是绝无仅有的。
原文:
译文:捧乍南乡养马寨,距县城一百零三里,距捧乍城三十里,营盘是张氏家族防守兼家居的地方,位于乱山之中,危峰环绕,秀削独出,远望则群峰相连,近视则壁立千仞,不通过对头山就不易到达。由捧乍城穿岩涉岭,越过山野地埂才到。这里有白岩一壁横亘一里多长,高插云霄,然后由山麓回环转到山峰南面,有叫手扒岩的地方,高数百丈,嶙峋参差,至营脚下,有一片凹地,宽数丈,那里有清泉。一片荒坪,数竿修竹,可以稍事休息。
原文:
译文:仰望营门横列半空,沿着石级攀登,一弯一曲,宛如“之”字形,大约经过一个时辰,才到营盘的第一道门。门有几道,移步换形,中间平坦,两旁怪石嵯峨,石头上奇花野树青绿掩映,飞鸟往返,鸣声清越,使人轻松愉快。追溯炳阳随其从兄张云图(名开基)铲除荒秽,创建营盘已有二十多年了。
原文:
译文:值咸丰年间,贼众围攻,几次皆告无恙,后来张开基阵亡于县城,功勋昭著记入史册,其弟炳阳重新整理。只在东西两个方向建读书室,凭栏览眺,可望广西西隆,飘飘然,晃然自己身处云天之外。每当午饭后我与二三弟子登上高岗,正襟危坐,谈论古今及名山胜迹,未尝不欢赏击节。今年春昆明孙清彦(竹雅)大人,从县城到捧乍玩赏,刻四大字于悬岩上,曰“盛世桃源”,逗留几天才回去。孙先生书法精妙,我也题“凝翠”二字刻在石壁上,以后地因人传,名不益彰吗?从前,此山无定名,我更改其名叫“天造”,天造地设的意思,又叫学校营,以我教读其中的缘故,因此而记。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艺文·文录》,纸质,抄本。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
二、作者介绍
蒋效蔚,字豹文,兴义县城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入泮,工诗文,善书法。值回乱避兵平彝,后在养马、布雄、捧乍等地设馆授徒,边鄙枭黠多被德化,气宇轩昂,美须髯,庄严中又显得慈祥。晚年返回家乡栽花种竹,诗酒自娱,高风亮节,楷模儒林,时人比之“关西夫子”,年八十九卒。
这里说的“入泮”,是指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见《诗·鲁颂·泮水》。后代学宫沿袭其形制。明、清两朝州、县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也即是民间称的秀才,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此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
三、解读
开头作者在对比中点出养马寨作为营盘的独特之处,即“天造地设,俨然一别墅”,集防御性、居住性为一体。接着介绍了养马寨的具体位置及周边环境,“居乱山中,危峰环绕,秀削独出,远望则群峰相连,近视则壁立千仞”,状其险,气势非凡。写到手扒岩先写其险,突然笔锋一转,“始至营麓,有凹塘一圳,宽数丈,清泉在焉,荒坪一片,修竹数竿,可以小慰”,笔势开始舒缓下来。
第三节写营门,仰望“横列半空”,体现其高。近看营门有数重,“奇花野树青绿掩映,飞鸟往还,鸣声清越,使人轻松怡快”,营盘内充满生机。
第四节写作者在营里开学馆,与弟子远眺散步,谈古论今,“晃己身置诸云中天外”。著名书法家孙清彦“来兹玩赏”,书“盛世桃源”,作者题“凝翠”二字,怡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所题为所有描写营盘文字的“点睛之笔”。最后作者再提到“天造地设”,首尾呼应。
清人游记尚典雅,小巧,惜墨如金,作者仿佛是在作山水画,怪石、绝壁、绿树、飞鸟、清泉等,相互映衬,有气势而没有荒寒之感。战乱与和平,军营成别墅甚至改为学校,显示了文章丰富的内涵,体现崇尚文教的儒家传统。
全文写景清新,简洁生动,形象传神,结构布局精巧。文章并非单线行进,而是有意识地将抒情、写景、叙事、抒怀相互穿插,景物游赏与情感流动表里相应,文笔灵动变化,在清代散文中当属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