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四 鲁屯《李氏族谱序》(一)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3337字

解读之四 鲁屯《李氏族谱序》(一)

《李氏族谱序》

1922年重印的鲁屯《李氏族谱》

原文:

译文:听说万物本源是上天,人的本源是祖宗,祖宗本来就是生命的来源!所以君子知道祖宗,通过修写族谱了解祖宗,而没有族谱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宗族四处散落,像野鸭与大雁,因此修谱的意义就很大了,就不得不编写清楚明了。但是,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崇尚记录真实准确,真实传递真实,错疑传递错疑。直到让后世子孙知道,不用夸耀的方式炫耀,措辞稍有不准确,那不过与郭崇韬错拜汾阳王郭子仪的墓,杜正伦开凿河以与城南杜氏通谱一样可笑。所以,修谱难,修我李氏家谱更难。

原文:

译文:我先祖本来是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人,明初洪武年间,我始祖员外郎文明公跟随平西侯追谥黔宁王沐英南征,到普安辟土开疆,世袭普安右所锦衣掌印千户,遗憾的是没有回原籍恭请族谱,而山阳的世系渺茫无法考证。这是所说的修谱的困难之一。员外传九世,每一代都无法搞清生平事迹,至吾高祖国忠公承担这个职务,为朝廷的事操劳,诰封武略将军。他追念先祖遗泽,就以修家谱为急事,但当时没有修谱,举事没有记录,仅留奉祀纸榜一轴,而支分派别、生卒名行全都没有记载,这是修谱又一个困难的地方。因此我向来对编撰家谱抱着很诚恳的态度,害怕稍微有点差错,祖宗难免埋怨生气,加上听说过去欧阳修有句话,修谱关注子孙之富贵显赫的人,就会使贫穷倒霉的人有所压抑。我告老还乡后,不过是读读闲书,打理的只不过是一些乡里事务,何以敢承担修谱这一个重任,来让后世笑话。尽管这样,回避这些困难而不修谱,那后人就更加没有什么凭据,糊糊涂涂的又怎么破解家族的来龙去脉,宗族四处散落依旧像野鸭与大雁。

原文:

译文:我于是小心地按照最初明确的修谱原则,从我高祖武略将军以下,尊显的就详尽,以表明最近最亲之情意,由高祖以上至迁普安的员外郎始祖,知道有可以考证的内容就注明,那些不知道又无法考证的,姑且缺空它,不敢丝毫疏忽了。以五世玄孙自为另外一代,凡远者疏者照例简略。如果由始祖进而往前追溯,李姓最初,出于皋陶的苗裔,世代为虞夏殷理官,以官名为姓氏,到了周朝有避讳耳(即李耳,老子又称老聃)的人,正要降生的时候,其母在李树下生下了他,就改姓李,为周守藏史。后来没有证据就不敢牵合附会,惟以山阳为祖宗地,以员外郎为我始迁之祖,而大宗小宗之分,一一准之。员外郎后之继别,别子以为断,不使有丝毫混乱在家族之间。

原文:

译文:唉!家谱是家族的历史,在六经中就像《尚书》《春秋》一样,在后世就像书目提要之类的书籍。没有良好的史学修养才干不敢涉足其后,明确书写原则,选材典型,然后拟出凡例,注重根本,分辨亲疏,昭示世次,达到明确尊卑,和睦宗族目的,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希望我李氏家族子孙循规蹈矩,明了尊重,以待后代贤明能干的人光宗耀祖,拾遗补缺,加倍增添光彩,写成全书,作为传家世宝。那么尊祖敬宗木本水源之心意,世世代代笃信融洽,我李氏厚重源远,幸运称道为君子。由我来了解先祖而担当修谱这件事,也附会在君子的行列。这样,我又滋生愧意了。

原文:

译文:这份家谱系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我将要缮写完毕时,藏于文契匣内,封好后交庶母收存。五十六年(1791年)我授四川隆昌县令,见那些地方文化发达,文朋诗友很多,希望就此向他们请教修改,特派专人回取。当时,不想庶母竟不拆封开锁,将文契全匣一并派人送至隆昌府署,我接读时,还有责备庶母不小心之意。等到嘉庆二年(1797年)苗匪滋事,族中文契被其焚毁的太多了,唯独我家文匣在川,片纸未失,才知道她之前全匣送府署,乃是祖宗保佑这样做的。现收录在此,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宗在天之灵,没有诚意就无法感动他们了。

一、史料来源

选自清道光年间编撰的普安鲁屯《李氏族谱》。纸质,楷体,手抄本。1922年由李氏家族后人李毓华重印,1988年由李氏家族后人李如盛重抄。民国《兴义县志·人民》收录。

二、作者简介

李明心,字镜涵,鲁屯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一应会试,以父母年老,遂不复应试。及大挑,又不赴。五十六年(1791年)任四川隆昌知县。嘉庆元年(1796年)调富顺,后提拔为台湾同知驻淡水,尽力修筑工事抵御海盗,打败安南(今越南)入侵海盗黄胜长,以功任福建汀州知府,政声颇好。嘉庆十年(1805年)告老回乡,修府城文庙及鲁屯李氏宗祠,修族谱,热心公益事业,倡导文教。道光三年(1823年)卒,汀州人请入名宦祠。死后追谥中宪大夫。

三、解读

这是李明心修家谱写的序,讲述了修谱的原则、过程以及修谱者认真谨慎的态度,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例如“闻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固身之所自出欤!故君子知祖,知祖以谱人,而无谱则不知身之所自出,而涣若凫雁,谱之时义大矣,其不容不修明矣。”起笔高远,从物与天、人与祖宗的本源关系,导出修谱的重要性,没有家谱就像野鸭与大雁,没有根基,因此即使再难也要修谱。

接着叙述了李氏家族的由来,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结合家族史料掌握情况,再次点出了修谱的困惑、难处,确立编写原则,这些不独为当时修谱者所遇到,就是今天修谱也面临着类似的困难。根据这些原则,对家谱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处理。

最后议论抒情,感叹修谱之艰辛。本来此时可以结束,但笔势又荡开去,写了文稿初成之后保存的小插曲,认为是祖宗在天之灵护佑,使文章再起波澜,有余音袅袅之效。

贵州省文物局有关专家阅读鲁屯《李氏族谱》之后,称赞鲁屯《李氏族谱》是全省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族谱之一。因为它保留了鲁屯李氏作为世袭千户所掌印官近六百年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研究汉文化与当地土司文化融合的实物资料。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