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美味小吃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6240字

美味小吃

兴义饵块粑

在贵州,喜欢黔味火锅的人没有不知道耳块粑的。饵块粑是兴义的特色食品。每年秋收后,农家选用当地特产毛稻米(又称香稻米)和糯米经淘洗、浸泡、蒸头道、二道至熟透,入石碓舂至不见米粒为止,再搓揉而成。冷却后涂菜油防裂,待硬实后置清水中备用。略显淡绿,软而有劲,富有韧性,不裂不溶,煮不浊汤,气味清香,耐水泡贮存。可油煎、肉炒、火烘、油炸,制成甜油粑丝;切丝晾干,以菜油炸脆,香酥味美。

兴义饵块粑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切成片状、丝状,煮吃、炒吃、蒸吃、炸吃;还可以切成一厘米厚,用火烤,蘸豆豉辣椒水吃,或放上果酱吃,风味特别。如果次年三月间还吃不完,可切成片、丝状晾干保存起来,吃时,用菜油炸过,脆酥可口。

炒饵块粑(年糕)

锅下猪油烧至6成热下姜丝炒香,下糍粑辣椒炒至油红加香肠片、饵块粑片、蒜苗段一起翻炒2分钟,待香肠片炒变色后放盐、酱油、花椒面、味精、葱花炒入味均匀即可出锅。其特点是饵块粑软糯,香肠鲜香,麻辣爽口。

荷叶糍粑

用白糖、凉糖、玫瑰芝麻、洗沙、花生米、核桃仁等制成焰心。将糯米打成糍粑,分成小坨做成荷叶状面坯,再放入烙锅以猪油煎黄,加入糖馅心,再折成一半复烙。粑粑黄脆,糖心溶化即可。成品香酥甜美,是贵州一道著名小吃。

刷把头

兴义刷把头起始于清同治年间,因其形状如民间所用竹刷把而得名。其做工十分精细,全是手工制作;配料选料也很讲究。以面粉、竹笋、瘦肉、鸡蛋为主要材料。制作过程是选取优质竹笋切碎,放入开水锅中氽两三次,再用清水冲五六次,滤干后用猪油烹出香味。而皮是用精制面粉,加鸡蛋、盐、清水调匀,搓成小丸子,再擀成薄片。一斤面粉配三个鸡蛋。包“刷把砂”很有趣,用一双削细削尖的筷子将剁碎拌有佐料的瘦肉挑一些放于面皮上,肉上再放加工好的竹笋,然后用手捏拢,成品外形底大颈细,顶端参差。猛火蒸五六分钟,熟后的“刷把头”比拇指略大,淡黄油亮,引人食欲。用鸡汤、油浸胡椒面、酱油、葱花、味精等兑成蘸水,其味鲜美异常。“刷把头”曾评为贵州省名优风味小吃一等奖。

杠子面

杠子面是黔西南州的四大招牌名小吃之一。兴义市中心的“舒记面馆”,是久负盛名的面食小店。那套擀面用的工具——杠子,曾经养活了舒家六代人。

“杠子面”是从中国手工面条三大传统技法“压”、“拉”、“切”中研究出的“压面”和“切面”综合而成的特色面。

面条全由手工制作而成,取精面按比例放鲜鸡蛋和匀,杠子压多次,切成细丝面条,煮面一次一碗起锅,鸡汤调配,佐料齐全,面细筋好,鲜香味美。舒记“杠子面”曾在1990年贵州省首届风味小吃大赛上以其“滑、脆、鲜、香”的独特口味荣获一等奖。2003年,被评为“贵州名点风味小吃”。

冲冲糕

兴义街头有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冲冲糕,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冲冲糕,因蒸熟的糕由圆筒底部顶压冲出来而得名。它甜而不腻,香甜软糯,别有风味。

制作冲冲糕,最特别的要数它的制作工具,水壶盖上加用棕树木制成的圆形小蒸笼,专门用于蒸熟米糕,水壶中的水一定要保持沸腾,才能有足够的水蒸气蒸熟米糕。在蒸米糕的同时,先把荸荠粉放入碗中,加点白糖,用冷开水调匀后加入热水调制出透明的糊状,然后放入少量糯米饭;再把蒸好的米糕放进碗里,加入开水和熬好的红糖水、花生面,用小勺搅拌后,一碗美味的冲冲糕就热乎乎地呈现在眼前。吃冲冲糕要趁热,一旦冷却后就会粘在一起,吃起来就少了顺滑爽口的感觉。

鸡肉汤圆

兴义鸡肉汤圆是黔西南州的四大招牌名小吃之一,始创于清朝末期,经四代传人,已有百余年历史,以兴义邹家的最为有名。兴义鸡肉汤圆不同于其他汤圆,关键在于众家皆甜、唯我咸鲜的独特风味:以鸡肉为馅,灌入鸡汤、点花生酱,包入上等优质糯米面中,具有小巧玲珑、皮薄馅多、质地细软、甜咸相宜的特点,宛如灌汤小包,鲜香爽口。那种色彩雪白、晶莹光洁的糯米清香与鸡肉、猪肉、鸡汤、芝麻酱的鲜香融合的芳香,加上糍糯、细滑、清爽、油而不腻的口味,让人难以忘怀。

贞丰糯米饭

贞丰糯米饭早在清嘉庆年间已是黔西南一带颇有名气的风味小吃,主要原料为上等糯米。如今更推广于全省。制作时,先用冷水泡透糯米,经两次焖蒸,熟猪油炒好装铁锅内,文火保温待用。精选瘦肉,放入特制的香料腌上数日后,用油炸至半干。上碗时,切肉成薄片盖在糯米饭上,加入油辣椒等调料食用。制成后的贞丰糯米饭米香肉酥,油而不腻,色彩美观,味浓爽口,是贵州独特的传统美食。

兴仁三香豆沙粑

豆沙粑,贵州全省各地都有,其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口感也相差无几,是一种老幼皆宜的民间风味小吃。但“豆沙粑”前冠以“三香”二字,其内容物、风格就与众不同了。

兴仁县的王家三香豆沙粑,就是在一般的豆沙馅中,别出心裁地加上了洗沙、肉丁两种馅,变成“三馅”,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小吃。搞这种“改革”的第一人,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在兴仁摆摊炸豆沙粑卖的王丙清。本来豆沙粑只是县城里一般的早餐食品,生意平平淡淡,经王丙清这么一创新,很快就赢得了食客的青睐,生意变得红火起来,并成了兴仁豆沙粑的一个“品牌”。

三香豆沙粑的制作程序比较讲究,各种材料加工有粗有细,有简有繁,需严格掌握,不可随意。

粑皮:选用上等糯米掏净蒸熟,在碓里稍微舂捣几下备做粑皮,但不能舂成糍粑那样细腻。

豆沙:将芸豆煮烂滤去水分,加适量盐捣成泥状即可。

洗沙:将芸豆煮烂捣成糊状,掺水搅散,用纱布过滤后待其沉淀,再去除沉淀水就得到素洗沙。将素洗沙重量的30%的油(以猪油为最佳,植物油亦可)在锅里烧热,再将素洗沙重量的20%的红糖放进油锅烧化,最后将素洗沙入锅翻炒,直至部分水分蒸发,洗沙能捏搓成形而不瘫软,油亮馨香的洗沙就可起锅备用了。

肉馅:将猪瘦肉切成细丁,加入葱花、酱油、味精、胡椒粉调匀即成。

各种材料备好后,取约1两的粑团用手压扁,再取豆沙、洗沙、肉馅各约半两,用粑皮包成半圆形,放入热油锅里炸至外表焦黄就可捞起,待热油滴净便可食用。

三香豆沙粑外酥里糯,鲜香可口,甜咸味美,细腻爽脆。兴仁人早餐都喜欢将三香豆沙粑切成小块,放在热乎乎的豆浆稀饭里食用,其口感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同时还以豆浆的清热功能抵消了油炸食品的“火气”。

兴仁鸡屎藤粑

鸡屎藤粑,以其配料独特,烹制方法新奇,口味别具一格,成为老幼皆喜爱的地方风味小吃。

鸡屎藤是一种野生植物,因有一股刺鼻的鸡屎味而得名。就是这个听起来不雅、闻起来恶心的野藤,经加工后,再与其他粮食和配料巧妙搭配及精心煎制,便成了鲜香可口的美食了。它明臭暗香的奥妙与“臭豆腐”如出一辙。

鸡屎藤粑的制作方法是:将晒干的鸡屎藤叶和茎磨成细粉备用。选优质的糯米、籼米各1半磨成米粉,在米粉中参1%的鸡屎藤粉,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面团,取1两1个的面团用锅铲压成碗口大的面皮待用。将1个鸡蛋打在碗里调散后,倒人热锅中炒熟、压碎,取约1两的糯米饭,放约20克肉末,几粒脆哨、酱油、葱花、胡椒粉等,在锅里炒匀后铲在压好的面皮上,将面皮对折成半圆形,两面反复再煎一下,面皮熟透即可。

鸡屎藤粑外表白里透黄,黄里显黑;口感脆中有糯,鲜中透香,吃起来油而不腻,鲜香酥脆,回味无穷。

据《常用民间草药手册》载:鸡屎藤有“开胃、健脾、平肝、养血”,“消食化积,化痰止咳,祛风散湿”之功效,有“治小儿疳积”、“治消化不良、四肢软弱”、“治头晕、耳鸣、虚肿”等疗效。因此,常食鸡屎藤粑,对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都有不言而喻的好处。

都匀冲糕

用上米、糯米磨成粗粉,炒半干半熟,笼蒸;撒以芝麻末、黄豆粉、花生米、红糖末蒸熟,用木棒将糕冲出食用,松软味香,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

太师饼

都匀太师饼,是流传于都匀的一种点心,系贵州风味小吃名点之一。传说在商代,武王伐纣,纣王派闻仲太师随军出征。太师为了缩短进兵时间,制作了一种糖烧饼,备为行军干粮。此后,烧饼制作传到民间,经过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形成了酥皮果料糖馅的甜食饼。后人为纪念闻太师,命名为“太师饼”。太师饼皮酥、味香,咸甜皆备。太师饼外表呈扁鼓型,两面呈黄色或浅黄色,圆周呈白色或浅黄色;饼面酥松,酥层清晰,不脱壳,不空心。内馅果料粗细适当,入口香甜酥松。

灰粽子

灰粽子是黔南州特有的一种粽子。粽子叶的味道和糯米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吃起来口感细腻,而且带着清香味。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糯米草烧成灰,然后将草灰与糯米拌好,撒一点水,用手搓,直到草灰把糯米染成黑色,再将草灰去掉,这样就可以包了。包时可以添加其他的材料,或加腊肉,或加花椒汁……不过,如果不添加其他材料,吃起来口感细腻,而且带着清香味。

合叶粑

合叶粑又称搭梁粑,是罗甸县布依族同胞喜食的传统食品。每年过“七月半”节日时,罗甸县的布依族人家都喜欢制作合叶粑。合叶粑因用芭蕉叶包裹(合叶)而得名。刚出笼的合叶粑很烫,人们在食前将其搭放于竹竿上,故又名“搭梁粑”。

合叶粑色泽自然(紫红色),观之赏心悦目;闻之香气扑鼻,沁人肺腑;食之糯而不腻,不粘牙,味道可口奇特。

芭蕉叶仅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故合叶粑也只有居住在热带、亚热带的百姓方能制作。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色、香、味、形独特,人们常将其作为馈赠礼品而名传省内外。

荞灰豆腐

荞灰豆腐产于罗甸县边阳镇街上,是极富盛誉的地方土特食品。若在他乡制作荞灰豆腐,其质地、口感均无法与原产地的荞灰豆腐相比,其原因与当地水土有关。荞灰豆腐煎、炒、炸、熘均可,用它制作的菜肴清香细嫩、口感好,因其风味独特、口碑极佳,畅销邻县,走销州府、省城。由于至今仍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量少,故常年供不应求。

关于荞灰豆腐的来历,传说早年边阳街上有一小户人家,男主人常年在外务工,家中主妇靠推豆腐出售谋生。一天中午,主妇上街卖豆腐前,留下一块豆腐放在一木盘上,待卖完豆腐后回家自用。傍晚回家时,磨子上的木盘不见了,豆腐也不翼而飞。主妇好生奇怪,此时,只听房梁上传来猫叫声,抬头一看,两只猫正在房梁上追逐嬉戏。主妇走近磨架一看,木盘掉在磨架旁,那块豆腐掩埋在磨架旁装满荞灰的竹筐里,白豆腐变成黑豆腐了。主妇舍不得丢掉,将豆腐上的荞灰用水洗去,切块入锅用油煎,顿时香气四溢,食之清香扑鼻,细嫩爽口,其味道独特。于是,荞灰豆腐就成了边阳街上的特色食品。

黄糕粑

黄糕粑又名黄果粑,也叫黄沤粑,是知名的贵州特色食品,形状酷似糕点,粑片呈金黄色,故得名黄糕粑。逢年过节,贵州人都要制作米粉、灰碱粑、糍粑之类的小吃食品,其中黄糕粑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它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便于保存,用它来招待拜年的客人和当礼品是最好不过的了。

瓮安县出产的黄糕粑是贵州非常有名且颇有特色的食品。其形状犹如旧时的方枕,按一指宽切片,吃起来实在让人过瘾。瓮安黄糕粑素有“粑中之王”的美称,在瓮安,人们是把它当作年货来置办的,滋润香甜可口的黄糕粑,象征着一年到头都过得甜甜美美。

制作黄糕粑需要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粑叶等作原料,经过泡料、磨浆、发汗、制坯、捆扎、蒸熟、慢旱等几道工序出甑即可食用。刚刚做好的黄糕粑吃起来味道最为鲜美,既有白糖的甜香,又有黄豆和糯米的糯香,还有竹叶的清香。黄糕粑存放时间不宜太长,最多半个月。冷却后的黄糕粑会变硬,可以重新蒸熟后吃,也可以切成片放在火上烤,切成小块煮甜酒、煮鸡蛋、煮白菜吃,无论哪种吃法都别有风味。

惠水血豆腐

血豆腐,是贵州流行甚广的时令食品。每年腊月,贵州各族人民在宰杀年猪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加工血豆腐作为待客佳肴,成为具有民族风味的年货之一。据《布依族简史》记载:“过年时,布依族群众都普遍熏腊肉,做血豆腐……”在惠水县,血豆腐是布依族人家过节时必做的一种下酒菜,惠水民间基本都会做。

惠水血豆腐制作方法简便,各地的配料大同小异。杀猪时,把槽头血和豆腐搅拌,再加肥肉、食用碱、花椒粉、精盐拌匀,然后捏成团,用青菜叶包好,再用柴火熏炕而成。食用时,将经过烟熏的血豆腐洗净,蒸熟后切成薄片,装盘上席。也可用温水洗净泡软,切成薄片,与腊肉一起蒸熟食用,还可与其他菜配合炒食。血豆腐色泽红润,绵韧耐嚼,腊香味长,咸麻香味独特,男女老少都喜食用,是必备的下酒菜和不可多得的民间小吃。

现在,惠水的不少餐馆,在春季里用血豆腐作为凉菜上桌,生意火红。

青山牛干巴

牛羊肉是回族及许多游牧民族的主要食品之一。牛因个头大,肉多,宰杀一头可供一家人食用数月。但牛肉易腐烂,不经特殊处理,很难在常温下长期保存。于是,南方的回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牛干巴的制作工艺,使牛肉的保质期可达数月甚至一两年,而且其鲜香味不减。贵州普安青山镇回族制作的牛干巴,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色泽红润,香味浓郁,口感独特,除在黔西南享有极高的声誉外,产品还远销两广和云南。

《普安县志·文物志》载:“明朝中叶,云南回族东迁,聚居兴仁及普安青山一带,繁衍生息。”普安的回族在居家迁徙的同时,也将云南牛干巴的食俗带到了青山,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食品。

青山牛干巴的制作很特殊,他们通常是在夏季买进老而无病的菜牛,以槽口好、体型大的黄骟牛为上乘。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影响当地牛的繁殖。买进后,圈养3~5个月育肥,每天喂10~15公斤的青饲料,4~5公斤的糠麸,2~3公斤的精料(煮熟的玉米、豆类),少许盐。如此下来,牛的体重可增加60~80公斤,出肉率最高可达60%~70%。这种“填鸭式”喂养,育肥快,肉质好,还增加了一定的脂肪含量,制作出的牛干巴更加鲜美。

秋末冬初是制作牛干巴的最佳时节。菜牛宰杀后,剥皮、去头、去内脏,砍下四肢悬挂在横梁上滴净血水。按腿部肌肉的纹理将每条腿的肉分为7块,4条腿共28块。青山回族同胞还给这些不同部位的肉块取了不同的名称,前腿分别为:腰条肉、胸叉肉、宰口肉、肋巴肉、靴子肉、胸板肉、肩包肉;后腿分别为:肉腰条、腚子肉、棒头肉、鱼肉、鸡干肉、葫芦肉、羊盘肉。

牛干巴的腌制方法是:用鲜牛肉重量的4%的食盐,加进适量的花椒面混合炒制成椒盐,均匀地撒在滴净血水的牛肉上,在一个大的容器内充分搓揉,使椒盐紧紧地附着在牛肉的各个部位,能缓慢渗透到肉内,再将肉块一层层放入大瓮中,每层间撒少许椒盐,最后将瓮口密封。经过半个月至20天后,就可将牛肉取出挂在通风处让其自然晾干即可。青山的牛干巴,只要挂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可长期保存不变质。食用时将牛干巴切成薄片蒸熟,或切成牛干巴丝炒、炸都可,其味鲜香绵柔,回味悠长,是佐酒的极佳菜肴。若再配上一些佐料,如葱、姜、蒜、辣椒等,味道更好。就餐、饮酒都是佳肴。

青山牛干巴已名声在外,凡到黔西南出差、旅游的,大多因品过其味或慕其名,都要买一块带回家。

惠水豆沙粑

豆沙粑是惠水城乡街头最为普遍的小吃,原是布依人家过节的食品。

豆沙粑是用糯米粑包上豆沙芯子而成。豆沙芯子是用野生的苦蒜和榄豆泥、再加味精、精盐拌匀成圆团。豆沙粑食用法,分为油炸和炭火炕两种。正宗的豆沙粑所用野生苦蒜,香味独特,是其他佐料不可替代的。

在惠水县城街头,一年四季每天都有豆沙粑出售,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小吃。

惠水泡蕨菜

蕨菜生长在荒山荒坡,每年春天长出蕨菜荅,是一种无污染的天然野菜。城市餐馆美其名曰“龙爪菜”。

惠水的苗家人采摘蕨菜荅后,喜欢做泡蕨菜。即把蕨菜苔在开水中焯过,用米汤泡在坛中,一两日后变酸即可食用。泡蕨菜可以凉拌着吃,亦可以和脆哨、豆豉炒吃。现在,豆豉炒蕨菜已成为餐馆里的必备菜。

人们还把泡蕨菜晾干,做成可保存的干蕨菜,一年四季都可食用。

泡蕨菜酸味适中,清凉消暑,开胃助消化,是民间不可多得的小菜。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