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独山盐酸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235字

独山盐酸

“好喝不过茅台酒,好吃不过独山酸”。素有贵州“北茅台、南盐酸”之誉的盐酸菜,是闻名全国的八大腌菜之一,盐酸菜的制作工艺主要流行于黔南南部各县市,以及黔东南部分布依族聚居地区,独山则是它的发祥地和主产地。

黔南、黔东南一带有民谚:“三天不食酸,走路打捞蹿。”独山人把盐酸菜当作家常菜,更当作美味佳肴,特别是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那一道“酸”菜是不能少的。

独山盐酸菜以其酸、辣、甜、咸俱全的独特风味,受到普遍欢迎。在国际享有盛誉。独山盐酸菜的重要原料之一是用贵州“三名椒”之首的独山辣椒加工成粉,加以上等青菜、糯米甜酒、冰糖、白酒和少量纯碱制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独山盐酸菜既可当下饭小菜,也可作筵席上的压桌菜,以解酒荤,又可作烹调的辅料。如用于烹制鲜鱼、盐菜肉、炒肉末等,其独具的风味还可引发食欲。

独山盐酸菜的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上品尝过独山盐酸菜的政治、文化名人对都褒奖有加: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旅行家徐霞客西行到独山,品尝盐酸菜(旧时称“坛酸”)后感觉味美可口,赞誉不绝;清朝时,一代枭雄曾国藩因聘请号称“西南巨儒”的独山籍学者莫友芝为幕僚而品尝到独山盐酸菜,因其口感奇特送进宫中作为贡品,使独山盐酸名扬天下;民国时,鲁迅先生于1924年在旅京的贵州籍学者姚华先生家里品尝到独山盐酸菜后,赞不绝口,称誉为“中国最佳素菜,不可不吃”,从而“中国最佳素菜”的美誉广传人世;此外,朱德总司令和徐悲鸿、张大千等文化名人吃了独山盐酸菜后,时常叨念,久不忘怀。

如今,独山盐酸菜作为布依族民间传统食品,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其制作工艺已为不同民族的城乡居民所掌握,因而广泛分布于县内城乡各地。但以制作技艺的成熟、生产规模和消费市场而言,则以独山县城关镇为最。

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独山盐酸菜的制作大多以家庭自腌自食或馈赠亲友的形式存在。那时,千家万户,年年制作、世代流传。其制作工艺与秘诀均在民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抗战期间,大量难民和部队的涌入和过境,带动了县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盐酸菜开始进入市场,生产经销商也不断增多,到“黔南事变”前夕多达37家,分布在两公里长的筑柳路(今中南路)两旁。为了赢得客户,各生产商纷纷对盐酸菜的制作在材料、质量、工艺等方面创新,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并秘不授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盐酸菜“百花齐放”的制作技艺。

新中国成立以后,盐酸菜的生产得到长足发展。1997年盐酸菜厂与县内东峰集团联合,更名为“东峰集团独山盐酸菜厂”,独山盐酸菜生产走向了集约化、规模化。县内还相继出现了众多盐酸菜个体生产作坊,例如戴家、岑家、周家、陈家、饶家以及天元食品厂等等。由于他们均采用传统的工艺和器具,盐酸菜的风味没有发生变异,其色香味及口感更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独山盐酸菜,其制作技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2009年9月,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山盐酸菜手工技艺”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