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之胜”——阳宝山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266字

“黔东之胜”——阳宝山

“贵定有座阳宝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这是贵定县的一句童谣。童谣中所说的阳宝山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城西北5公里处,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名山。据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阳宝山每逢三个观音节,山上山下热闹非凡,尤其是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节,达官贵人、善男信女及附近的村民朝山拜佛,祈福免灾,上山下山,到处是人。

那时,香火很盛的阳宝山建筑群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山寺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经历代增修扩建,始成规模。前山有著名的莲花寺,由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玉皇阁、韦驮台、静室、厢房等建筑组成;飞来峰主要由头天门、南天门、七十二道拐、观音洞组成;后山飞凤寺则有大佛殿、云池殿、佛庐等;山后有仙人洞,相传为阳宝山开山和尚白云大师藏身修炼之所,今仍存丹灶遗迹。

明清两朝莲花寺是贵州僧纲司(明洪武年间,朝廷制定的僧官制度中省府级地方僧官)的驻锡之地,是贵州的佛教中心。直到民国时,阳宝山还同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一道,被誉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且互有交往。明代的《黔记》《贵州名胜志》和清代乾隆年间的《黔南识略》《贵州通志》等典籍均有记载。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千余尺,树木森密,殿阁崔巍,群峰环向此山,称黔东之胜。”阳宝山香火盛极时,僧众200余人,临山寺而观,夜闻钟鸣,晨观日出,寺隐雾中,紫气氤氲;前后两峰连接,“千里云山,一望无际”,呈“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之景象,被古人喻为“小泰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旅行考察经新添卫(贵定)时,曾住宿于阳宝山;明代名儒、翰林丘禾实和官至辽东巡抚的丘禾嘉均在阳宝山秉烛夜读。历代各方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常上山赋诗作文,昕经礼忏。民国年间,灵法和尚住持之时,阳宝山直辖脚庙有南山寺、牟珠洞、高贞观、城隍庙、金山寺等,各寺庙信众不绝。

现在的阳宝山历经劫难,山顶已不见古松苍劲、蔓藤草垂、云遮雾绕、殿隐其中、梵音阵阵的模样,仅能看到主峰莲花寺遗址,留下的是残墙和房屋台基,但仍可见寺庙规模,好似仍在向来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这里的大门石柱尽管有乱刻画的痕迹,但仍能分辨出阴刻石迹。如石联上写:“义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横额是“绝类轶伦”。石门后静室也有对联,曰:“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严。”还有“梵宇高瞻前远门”……史籍中记载的亭、殿、碑、碣等等湮没于地基、残石、瓦片、荒草、灌木之中。不过,寺庙附近还有传说是白云长老开山建刹时随身带来的茶种所培育出来的茶树,现在的人们根据阳宝山的传下来的这种鸟王茶种培育了雪芽茶,取名为“阳宝山佛茶”。

在朝山的石阶和小路旁,现在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和尚墓塔和墓葬200余座,其时间跨度从康熙初年至光绪末年,现存的上百座和尚塔坟几乎都有图形与文字,塔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多样造型,有鱼、虫、花、鸟等精美浮雕,蕴含着工艺、美术、历史、学术和书法等方面的价值。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阳宝山昔日辉煌已不复存在,今天的景象更让人倍觉苍凉,欷歔不已,感慨诸行无常!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