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长顺屯堡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982字

长顺屯堡

只要说起屯堡,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平坝天龙屯、云峰屯,或是更著名一些的青岩古镇;再就是稍远一点的镇远古城。其实,在长顺县马路乡、新寨乡等地区,也有着相当多的屯堡村落和屯堡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两次派遣30万大军“调北征南”,大本营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一带。后来,又从江南诸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这些征南将士和填南移民,在明王朝实行军屯、商屯、民屯大规模屯田制后,即在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的周边县市长期定居下来,其后人称为屯堡人。根据马路乡马路村燕旗堡《陈氏族谱》溯源:“一世祖随军南征到此,繁衍后裔,已十八世,六百余载……”由此可见,明朝初年长顺境内就有了屯堡人。

长顺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木、石雕花工艺被广泛运用在房屋的屋基、天井、楼廊、风窗、扇门等的关键部位。图案采用江南常见的人物、动物、花草纹饰,十分精美。门窄窗小,窗似射孔。朝门则呈外宽内窄的“凹”字形,凹壁上留着枪眼,顶部设“望楼”。整个寨子用石头围墙圈围,边上设碉堡护卫,是一座封闭性与防御性一体的建筑群体,有极高的军事功用价值。如今,马路乡的青山堡、新寨乡的安乐堡等村寨还可见遗迹。

长顺屯堡人的衣着装扮和安顺屯堡人差不多,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屯堡妇女一直保留明朝时安徽的“凤阳装”。婚后妇女头上挽“凤头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别上银钗玉簪,缠绕白布包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身穿领、袖、襟均镶花边的宝蓝色大袖长衫,腰系青丝带,脚穿高帮翘尖绣花“凤头布鞋”,还养成绑带裹脚的习俗,基本保留了江淮古风。传统男性服饰以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

长顺屯堡人的语言也始终沿袭江淮母语的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话音很明显,南北方的人都易听懂。日常的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这里的人们还喜欢唱山歌、唱花灯,歌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

“朝拜”是屯堡妇女喜爱的佛教活动。在屯堡人中,一般有了孩子不再生育的妇女才有资格参加“朝拜”。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三月三、五月二十八、六月六等节日,屯堡妇女即会相约前去朝山拜佛。长顺县的屯堡妇女,主要是朝拜双堡的海子山、梅旗山、改尧的白云山等处。

马路寨里有一种名叫“花酒”的米酒,因倒在碗里所起花泡久而不散得名,其爽口醇香,是屯堡人的特酿。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