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蜡染:神秘悠远的蓝与白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797字

蜡染:神秘悠远的蓝与白

蜡染兴起于汉代,唐王朝时代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后在中原地区长期失传。但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却幸存下来。蜡染艺术的创作多是民间形式的,贵州南部的少数民族妇女大多会染制。蜡染作为一门艺术,在国内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国外也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在黔西南、黔南布依族和苗族妇女生活中,最常见的蜡染体现在这两个民族妇女的服饰上。如基场苗族,其上衣的领、袖及肩部都有漩涡纹套色蜡染,图案为蓝底白漩涡纹,中间套橘红色,对比强烈鲜艳。这种漩涡纹苗语叫“涡妥”,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古老纹样,具有神圣的意义,是纪念祖先的,必须用在十分重要的装饰部位,不能更改。此外还有用于裙子、头巾、枕巾和床单的蜡染,图案多为花鸟鱼虫,造型夸张写意,线条舒展自由。

布依族蜡染所用染料是当地人在山上种植的蓝靛,染成之后不易褪色。常用的染缬方法是扎染,古代称之为“绞缬”。它不用蜡作防染剂,而用线扎纱成花的部位,投入染料中浸染,最后拆除扎线,便呈现出蓝底白色的图案。扎染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布料需要成花的部位折叠后用线捆扎;二是在花纹线路上包裹后用针线缝合,再投入染缸,最后拆线清洗即成。常见的扎染制品有头巾、包袱、枕巾、床单等,图案多为蝴蝶、花鸟、鱼虫。绘制蜡染的工具是由两块铜片合成的蜡刀,盛蜡的碗放在有一定温度的火塘边,使蜡熔化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点绘于布。

布依族日常生活用品中还有一种蓝印花布,有的地方叫浆染,是古代“夹缬”的传统染缬方式。其生产过程是采用漏版刮浆法,先用牛皮纸刻制花版,为使之耐用刷上桐油,然后用豆浆与石灰的混合物作涂料,这种涂料像蜡汁那样起到防染作用。涂料从花版镂空的花纹中漏下来,印在棉布上,形成防染图案,再投入蓝靛缸中染色,最后刮洗掉豆浆涂料,即成蓝白相间的花布,此种花布常用作被面、床单、帐檐等大件日用品。图案题材通常是有吉祥寓意的“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喜鹊闹梅”等传统纹样。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