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安龙招堤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993字

安龙招堤

去安龙旅游,不能不去招堤。“蒲菰绿映海天平,出水荷花别样鲜。十里香风红粉聚,采莲歌动采莲船。”清代诗人张国华的《竹枝词》,为到安龙寻找心灵皈依之处的人们描绘了招堤的人间仙境。当盛夏来临,招堤荷叶千重、舞翠摇红。

历史上的安龙城垣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谓之安隆千户所。1652年农历二月,安隆迎来了在刀光剑影中建立的永历王朝,改名为“安龙”,进而在贵州史册上留下了一段义薄云天、异代同悲的故事。又过了三百多年,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招国遴,以石筑堤将安龙城东北十余里的陂塘海子一分为二。从此,城垣不再有洪灾的隐患,堤东荷叶满塘,堤西稻谷飘香。

招堤又名“招公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为贵州省十大风景区之一。招堤原名陂塘海子,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一个天然湖泊,当地人习惯于将湖泊称为“海”,自古就是安龙渔产和莲藕生产基地。陂塘海子常年一片汪洋,每年雨季,山水下泄,陂塘水涨,直涌城厢。绿海子现有荷花池千余亩,已成为高原四季水上植物观赏园。早在清代以前,洪水为患。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兴义府游击招国遴,倡议捐资兴建了一条长300米、高宽各3米的石堤,把湖拦腰截断以绝水患。大堤历经数年,于乾隆年间完工。石堤建成后,像一条长虹横卧于海子之上,南端山脚下有一石桥疏水,自此以后,河道疏通,免除了洪水之患。人们为了纪念招国遴的功绩,故将该堤称为“招堤”。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1米,加强了该堤的防洪功能。招堤两端及中间各立有一座四角攒尖木亭,南端依山就势建造了朱楼画阁数幢,广植花木和护堤垂柳。堤两侧种有荷花,春深时节,垂柳夹岸,芰荷飘香,水绿波澄,虹桥侧影,大有杭州西湖“苏堤春晓”之意。

来到招堤,景致始于堤南端那座绿瓦盖顶,四柱三门的仿石牌楼,坊顶“招堤”二字遒劲有力。穿过牌楼,十里平畴中,高约5米、宽约3米的石堤静卧其间,悠悠岁月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历史的沧桑痕迹,反而带给游人无尽的遐想。堤的两侧垂柳依依,如烟似雾,一缕荷香淡淡的从空气中飘过,一阵又一阵。在历史、自然与人的交汇处,心灵会被招堤柔美、温润的手轻轻开启。

如果堤西的千层禾浪让你微醉,那么堤东的百亩荷塘就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放眼望去,数十里之遥的塘面铺满了墨绿的荷叶,其间错落的粉嫩荷花,在层层荷盖静静的衬托下随风招摇,有羞答答地打着骨朵儿的,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有竞相怒放楚楚动人的。招堤赏荷最美在雨后。当雨过天晴,荷塘中的景物就在诗人们婉约、缠绵、细腻和豪放中鲜活起来。大大小小的水珠在绿油油的荷叶上滚动,耀眼争辉的荷花濯而不染,清新的空气弥漫着屡屡荷香。倘若走到近处,往往会惊飞停在小荷尖上的红蜻蜓,使人禁不住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佳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抑或也能遇上一两只青蛙,快速地从荷叶上“扑通”跳进荷塘,引得水中幼鱼四处游荡。

堤北的金星山是招堤的另一风景区,山上草木扶疏,一组时隐时现的清代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修竹中。顺着红墙黄瓦的山门拾级而上,再穿过一个小石舫,便依次见到“涵虚阁”“半山亭”、“一览亭”,人到一阁两亭中赏玩各自成趣。

“涵虚阁”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南笼知府杨汇集资修建,为六角形的三层高阁。阁楼顶层四面开窗,倚窗遥望,招堤怡人的远景尽收眼底,浓绿的荷塘中红秀闪烁,曲桥、长廊连缀着五座黄瓦红柱的赏荷亭。倘若是月夜,身边携着爱人或陪着朋友,金樽美酒,推杯换盏,良辰美景,好不惬意!

远远地,还没来得及步入“半山亭”就嗅出亭中那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半山亭”一面依山,三面临空,是观招堤胜景最佳的地方。亭中石柱、石壁刻满骚人墨客思乡怀古之幽情,览景抒怀之佳句。身临其间,仿佛能闻到张之洞作《半山亭记》时的墨香。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盛夏,知府张锳因“半山亭”竣工而设宴于此,席间有人倡议赋诗作文助兴,其子11岁的张之洞泼墨挥毫,一气呵成写就700余言的《半山亭记》,将招堤在不同的时段和季节中呈现出的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水绿波澄,连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脍炙人口。

“一览亭”与“半山亭”毗邻,宣统三年(1911年)为刘显潜、聂树楷等人集资修建,是一座三楹八柱长廊式的小亭阁。坐在亭中的小石凳上向南眺望,长堤翠柳一览无遗。透过柳梢还隐约可见耸立在堤端的牌楼和它身后依稀的城郭。若是午后,长堤鲜见两岸寻常人家匆忙的身影,更没有文人墨客在此赏花问柳,万条绿丝轻轻地梳着风,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故前人留有“一览极苍茫,绿柳长堤,重开胜景;两间容啸傲,清风明月,如见故人”的佳句。

招堤的美在于她缥缈、婉约的意境,即使是世界上最清丽的小诗也难以吟诵。当你结束安龙短暂的旅行,招堤的景致会一直牵着你的心,无论你游历到何处,只要看到荷塘,便会在无人之处嘀咕:招堤归来不看荷。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