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水族马尾绣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316字

水族马尾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里的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着以马尾作原材料的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水族独有的这种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而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技艺,一般10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板告村的水族妇女都精通马尾绣技艺。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产业,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承了上千年的水族马尾绣,史籍上不见记载,但这一门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水族自古有养马赛马的习俗,传统的水族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要举行马术比赛。在这种习俗的影响下,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节日期间的一道风景。

马尾绣技艺繁琐、复杂,绣品具有浅浮雕感;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又不失古朴、典雅,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马尾绣工艺品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马尾绣的“歹结”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因此,水族人通常把拥有马尾绣背带当作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20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使“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做成古代钱币的形状,但很小很薄,直径如黄豆的剖面,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像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过去,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品却缀有铜饰,体现了马尾绣具有很高的价值。

随着时代变迁,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新中国成立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

在水族地区,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水族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她早日为夫家生儿育女。

现在,马尾绣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制品精美又最具民族特色,成为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因此,水族这种特有的工艺品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