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占里村的故事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132字

占里村的故事

这是一个普通的侗寨,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座座吊楼依山傍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置身其间,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这就是以自觉控制人口增长而备受称道的从江县和平乡占里村。

据史料记载,侗族先民是唐代至德至元和年间(756—820年)从岭南梧州、浔州一带西迁到这里,距今已1000多年。侗族先民到达占里定居便立下规矩:为保证人均土地占有量和生活水准不下降,每对夫妇只生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并采用药物“换花草”平衡性别,实行计划生育,很少生第三胎。1990年4月,记者跋山涉水到此访问,对占里村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由衷钦佩。

该村总人口长期稳定在70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40年来,全村人口由1951年的720人,降为1989年的687人,减少33人,出现负增长。农户家庭已经小型化,一般是两个大人、两个小孩。即使三代同堂一般也只有6口人。一天上午,我踩着侗乡的石板路,来到村民吴用家。这是一个五代同堂的家庭。我想,五代同堂人口一定不少吧?一问,才9口人。曾祖母尚健在,以下四代都是每代2人。我不禁有点惊奇。寨老吴祥谦解释说,人多饭不够吃,衣不够穿,房子不够住。村长吴明忠说得更直截了当:“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一棵树只能歇一窝麻雀,歇上两窝,有一窝就得饿死。”山里人淳朴厚道,说话就像大山一样实在。

在占里村,我们发现这里的男女村民身材比较高大,1.6米的个头就算“二等残废”了。大人小孩身体健康,毫无病容。我试着探究其中奥秘。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爱平说:“这可能与晚婚、晚育有关。”

他说,村里的男女青年一般都是二十五六岁才结婚,有的甚至30岁才结婚。我们正说着话,侗族青年吴正祥朝鼓楼走来,我问他今年多大,结婚没有?他爽快地回答:“结了,27岁结的。”“你爱人那时多大?”“26岁。”我问他,村里像他这样年纪结婚的人多不多?他掰起指头数出了吴环明、吴应清、吴十用、吴进丰、吴成忠等一串名字。这里的青年不仅晚婚、晚育,而且一胎与二胎间隔时间长。在副村长吴正英家,我看到他的大女儿已经15岁,跟着大人下地劳动了,儿子才7岁。吴德厚家女儿10岁了,儿子才5岁。间隔均在5年以上。我问他们为何间隔这么长?他们说:“一辈子就只要两个孩子,隔长一点,生一个是一个。”

采访结束了,激动之后我陷入沉思:如果人们都像占里村那样自觉地控制人口,那么计划生育工作也就不再是“天下第一难事”了。

从江占里村的汉子们(右一为记者)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