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坪竹何在?名实不相符 两宝如开发,可富甲一方
竹坪离黔东南大门的羊坪20公里,是个“一脚踏数县”的地方。原来这里竹木茂盛,方圆20里内全是荆竹、斑竹、白竹,竹坪因之得名。生活在这里的汉、侗、苗、水、土家、布依等各族人民就地取材,从事编织、造纸等生产,多有收入。3月2日,记者来到这里,环视群山,竹木几经浩劫,已荡然无存。人们吃竹子(笋子)、用竹子(编织、造纸出售)、烧竹子(柴火)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现在这里的农民除苦心经营那仅有的一点土地外,别无收入。记者从年报上得知,去年竹坪乡一年的总产值119万元,基本上是农业收入,乡镇工业等于零,人均只有204元。黑伞一带的苗族村民组,人均才60多元。乡党委书记唐元吉说:竹坪现在是“地面光,地下藏”,有宝无人识。乡里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开发并非易事。
据了解,竹坪境内铁矿很多,藏量亦丰,有的可以露天开采,群众上山就能捡挑回来。可是信息匮乏,他们除了给岑巩、三穗、玉屏三家水泥厂提供一点配料外,就难于找到更大的销路。再有,境内有一大溶洞,俗称“仙人洞”,离乡政府仅三四华里,是座“地下行宫”。记者随书记一行进洞游览两个大厅。只见“金杯玉柱”、“奇花异卉”布满其间,万般景色,尽收眼底,堪称当地一大瑰宝,很有开发价值。如能将“二宝”开发,竹坪即可富甲一方。可惜无人沟通信息,一时尚难实现。
湘黔边界的山寨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