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边界干部的心里话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073字

边界干部的心里话

“册望册望,贵州西藏。”这是过去人们的一句口头禅,它说明了与广西接界的册亨、望谟两个边远县的艰苦情况。记者来到册亨,遇到不少50年代、60年代就到册亨工作,帮助建设“贵州西藏”的外地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当年是“哪里艰苦哪里安家,打起背包就出发”。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他们俨然成了“老册亨”。

在7月18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他们心情激动,侃侃而谈。为亲眼看到册亨的变化而欢欣鼓舞,为能作为这一巨大变化的历史见证人和直接参与者,而引以为自豪。但联系到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又有自己的苦衷。他们说,50年代初,单枪匹马到册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时,上级很关心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一年还发给四五十元的“边干补助”。现在一人一大家,上有老、下有小。县城市场刚上市的南瓜,一斤卖到一元二角,“边干补助”却没有了(发到1956年止)。去年县里考虑到这里气候炎热,决定给行政干部发四个月的降温补助,也被上级视为“不正之风”取消了。外地不少干部到册亨,也想干一番事业,为册亨建设出力,可惜有志难酬。70年代有位武汉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分配到册亨后,自愿到最边远的双江区工作,有人却说他动机有问题,想“捞油水”。甚至说他患有“神经病”,不予重用。更使人感到头痛的是,子女上学难、就业难。册亨县城只有一所民族中学,师资、设备强一点,可招生有限。今年县城小学毕业生220多人,学校只招初中生92名,大批小学毕业生被堵在门外。县里几次打报告要求兴建二中,未得认可。不少知识分子哀叹:“父母有文凭,小孩连中学都进不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升学如此,就业亦然。县气象局的一位领导,最小的男孩,去年参加工商部门招干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因为不是该系统职工子女,竟以身高欠一厘米为由,将其刷下,弄得孩子绝望,大人悲伤。县林业局一位助理工程师,苗族,雷山县人,身边五个小孩,除大儿子当兵回来安排了工作外,其他都在家待业,无所事事。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近几年来,册亨的干部、知识分子“进不来,留不住”,连本县的少数学生也不愿回县工作,外流现象严重。以民族中学为例,1966年前,全校24个教职工,有18个本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全校60年代本科毕业的教师只剩1个了,师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的确值得重视。他们迫切要求上级给政策、给照顾。这些就是他们在座谈会上说的心里话,记者忠于职守,因此记录了上面一些文字。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