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加鸠民族学校的喜与愁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001字

加鸠民族学校的喜与愁

月亮山区处于黔桂接壤的边界。这里,有一所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学校——从江县加鸠民族学校。

这所民族学校,是1982年恢复重建的,设有小学、初中两个部。在校就读的学生285人,其中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97.4%。学校能有这么多学生,不知溶进了老师们多少心血!很多学生都是老师一个一个上门“请”来的。民族学校恢复重建后,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对外乡及加鸠区所在地以外的本校学生,一律给予食宿方便。每个农民孩子每月发给八至十元伙食费,家有工资收入的,一个月也给三五元伙食补助。同时发给被子、蚊帐、床单等生活用品,一人一年一套单衣、一双球鞋;缺棉衣的,还给棉衣过冬等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校因而得以巩固和发展。据统计,全区学生入学率已由1981-1982年度的30.2%,上升到1984-1985年度的63.9%。加鸠民族学校学生年巩固率1983-1984年度已达96%,超过全县平均数的8.4%。在1984-1985年度第一学期全县统考中,加鸠民族学校六年级语文、数学人均单科及总分,都高于县城关小学。民族学校恢复以来,已为技校、中等师范学校以及本县民族中学输送学生25名,占毕业生总数的54.3%。

过去认为文化与己无关的山里人,从近百里的加牙乡长牛村把孩子送来了;从75里外的孔明乡龙早村也把孩子送来了。现到校寄宿的各族学生达110人。

严酷的事实是,月亮山区的苗族人民,对于文化需求并不很高,他们还是认为男孩长大撵牛下田,女孩长大纺纱织布,就算各尽天职了。这是学生入学率至今仍然很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女孩上学的太少,全区38所学校,有21所竟然没有一个女生。学校的巩固率也很差,能够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属凤毛麟角之列。鉴于这种情况,不少老师希望在边远地区多办一些民族学校,而且要办好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专、民族职业学校、民族学院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形成一套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民族教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民校老师辛苦了,留个影作纪念(右一为记者)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