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天柱县边境的新生事物——“盐巴场”带来买卖方便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983字

天柱县边境的新生事物——“盐巴场”带来买卖方便

天柱县顺应商品生产发展需要,近年来在边界地区新设了六七个乡场,这些乡场尽管规模小、商品不多,但却给边界的人民买卖带来了方便,群众亲切地把它叫做“盐巴场”。

大段乡场就是这样的“盐巴场”。它设在大段乡政府的所在地街道上。这里离湖南、贵州两省的交界处仅有3公里。1982年,大段乡场正式开设。一般的小商品、工业品都可以在乡场买到,生活在这里的侗族、苗族人民,不用跋山涉水,跑十多二十里去赶瓮洞、兰田了。每逢场期,人们挑着烤烟、桐籽、茶子、猪肉、鸡鸭等农副产品上市交易。湖南碧涌、米贝一带的群众也带着小工业品、杂货来赶大段场。这使小小的乡场热闹起来,集市进入高潮时,可达2000余人。

乡场的兴办,给这里的经济注入了活力。过去供销社独家经营时,一年销售额不过17万元。乡场开办的第二年,年销售额已经增至21万元。然而乡场初办,问题不少。3月12日,记者访问了这里的干部群众,他们说:乡场上商品不足。化肥和大工业产品由供销社经销,供销社仓库狭小,容量有限。有时化肥拉来了,没有地方放,只好又拉回去。到农民急需化肥时,库里却空空如也。工业品如缝纫机等,要么没货;要么,品种太少。群众不得不到兰田、瓮洞赶大场。

其次,政策不活。贵州省实行的是统一价格,受制约很大,也比较呆板。湖南省搞的则是“锅底政策”,腹地紧,边界松,相应地区的县,物价不搞一刀切。结果他们物价一调整,贵州这边的农副产品纷纷往湖南流。以烤烟为例,去年大段乡年产烤烟20万斤,流往湖南的就达12万斤,我们大段的收购点只收了6万斤,减少税收45000多元。

第三,信息不灵。大段乡处于断头公路的顶端,没有广播、没有邮局,传递信息的唯一渠道是报纸。但兰田、瓮洞、大段邮路只有一个乡邮员,路远人少,报纸很难及时送到,信息十分匮乏。这里一年肥猪出栏2500头,市场平时只销售猪肉1头,场期最多5头。肉价也只在八九角、一元左右。信息不灵,不仅市场生意不兴隆,还严重地障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每个商品都要在市场上经历“惊险的一跃”,经过市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希望有关单位都来关心市场的建设,为来到市场角逐的商品生产者提供服务,让市场活跃起来。

赶场路上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