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侯老毛进镇定居
在羊坪镇逗留两天,听到的新闻不少,侯老毛等七户农民进镇定居便是其中的一则。
3月1日,记者访问了侯老毛的家。侯老毛叫侯树洪,今年61岁。他十多岁随父经商,是个“生意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安排他到太平村务农。从此,他便与商业无缘了。多年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是想着他那本“生意经”。只可惜那时他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经商没门。三中全会后,他心里踏实了,决心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的神圣殿堂。1980年,他到镇里置备了房子,1983年又办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把一家三代从太平村搬进镇里,开起侯记土杂门市,经营锅、碗、土纸、铁钉等商品。一爿小店,一年居然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他的老伴谦逊地说:“我们是小本经营人家,做不了大生意,不过只要政策好,我们会一天天富起来。”说完,脸上荡起了深深的笑意。老人笑得那样开心,那样舒坦,仿佛年轻了许多。
过去,都市工业都是剥削农村的。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曾经分析了这种情况。他说:“第一,都市工业破坏了农村手工业,使农民减少副业收入。第二,工业以低价收买原料和粮食,而以较高的价格出卖工业品,这是农村与都市剪刀形的发展。”农民破产后,大批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寻找生计。而今,已非昔日可比。他们富裕了,高高兴兴地进城,光彩荣耀至极。侯老毛等七户农民定居城镇,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就其意义而言,是不能低估的。纵观各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有哪个国家曾有过如此生动感人的奇迹?如果要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这大概也算一大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