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苗胞出山 招财进宝百万
在素有“病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的黔东南苗族山乡,最近传出一条新闻:凯里市凯棠乡的3650名苗族农民走出山门,到全国各大中城市经销民族工艺品。1991年1~7月,仅通过邮局汇回的现金就有114万元,相当于去年该乡工农业总产值的32.5%,使边远落后的苗乡经济为之一振。
凯棠乡地处苗岭山区,与台江、黄平等县交界,边远偏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在那里,人们“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去年6月,乡里开始涌动着外出经商热。大批苗族妇女由男人带队,五人一伙、十人一群,带着本地加工的戒指、手圈、项圈等民族手工艺品,冬天到南方,夏天到北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有大中城市(除拉萨)。今年打田栽秧结束后,她们留下男劳力在家管理责任田,又纷纷出门上路了。全乡2946户人家,外出经商的就有2100户,有的人家还去了两三人。
这支“候鸟型”的经商队伍,身着民族服装,凭着诚实经营,深受消费者欢迎。她们带去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完了,就在当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购买小商品或工艺品就地销售。昆明、柳州、衡阳、哈尔滨以及天津等城市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她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销售收入少的一天一二十元,多的上百元。大坪村12组有1户农民,全家8口,外出经商3人。去年收完稻谷后到东北3省经销工艺品,不到10个月时间,先后从邮局寄回4次款,共7300元,回家时又带回2900元。
凯棠乡外出经商的收入多用来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乡长杨昌才告诉记者,凯棠乡人均只有0.67亩耕地,人多地少,缺水缺电,年年受旱灾威胁。往年青黄不接时,都有一些农民提着口袋到乡政府要粮,排着队等贷款。自从村民外出经销工艺品后,今年这种现象不见了。他说,村民们手中有了钱,就积极进行农业投资。过去全乡一年只购化肥30~50吨,今年到目前为止,已购各种化肥520吨,是过去的10多倍。因此今年庄稼长得特别好,禾苗绿油油的,一片丰收景象。
盛装的苗家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