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以机代手巧编富裕路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864字

以机代手巧编富裕路

云亮山海拔820米,在群山起伏的山区,有如大海掀起的一个浪涛,巍然屹立在湖南、贵州的交界线上。锦屏县九南乡云亮村就座落在这里。这个村的农民擅长编织。编箩、编筐、编篮子,是他们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去年,全村编织收入51000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6%。户均收入566.6元,人均收入133.3元。高高的云亮山,漫山遍野都是楠竹、凤尾竹,给人们提供了编织竹制品的丰富资源。生活在这里的93户汉、苗、侗各族人民,家家从事编织业。三中全会后,云亮村的传统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如今在湖南耦团、黎平中黄以及本区的敦寨、花桥集市上,他们村编的箩筐、晒席、粪箕等竹制品,几乎垄断了市场。秋收时节,投放到敦寨集市的米箩,一场竟多达1000多对。不少人家,通过编织竹制品,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寨上农民杨文杰,全家11口人,5个会编织。去年他们一家编了米箩500对,又编了筛子、篮子,拿到市场出售,收入3000元,成为全村的“冠军”。今年,他们家了解到山那边的湖南搞获芩加工需要簸箕。就全家总动员,一天编10个,一场抬50个到湖南去卖,收入1200元。他们还打算再加工600对米箩供应市场,全年可收入4500元。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交界地区的人民对竹制品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云亮村的竹制品供不应求。面对这种新情况,他们自己集资买了7台破篾机,改变传统的手工划篾做法,使破篾工序逐步实现机械、半机械化,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乡政府为了使家庭手工业形成一定的生产力,积极推进经济合作,走联营道路。1983年,他们在敦寨区所在地的集市开设“九南乡木竹联营公司”,实行“产品到户、统一出售”,组织云亮等村的农民加工、生产竹筷,产品不仅在县内行销,而且还远销江苏等地。今年,云亮村的编织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有较大的发展。预计编织收入可达66100多元,比去年增长29.5%。

如画的梯田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