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好门道 穷队喜摘贫困帽
班仁,又叫仁顶。是罗甸县与广西交界地区的一个边远乡,它坐落在高高的山顶上。人们去班仁,都习惯说:“上仁顶”。山上的人畜饮水,全靠用马下山驮。所以当地有“养马如养人,驮水当金银”的民谚。
生活在这个乡的布依、汉、瑶等各族人民,祖祖辈辈与山为伍,粗放耕作。每年秋后,家家户户上山,挥动大弯刀,成片成片地“砍小米土”。忙了一冬,待到第二年春天,放把火烧了,撒下小米,秋后再来收获。往往“砍山一大片,收时几线线”,“烧了半匹坡,才得几竹箩”。至今,那些陡峭的山上,还东一块、西一块地贴着“膏药”。年复一年,粗放的耕作方式,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乡里看到这种情况,认为再不发动群众退耕还林,班仁的土山土坡就会变成“黄泥岗”了。尤其是1982年6月,相邻的大亭乡暴雨成灾,水土大量流失,冲毁良田80多亩,冲走房屋3栋,马8匹,牛5头,还死了2人。惨痛的教训,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动员群众退耕还林的决心。
从1982年冬开始,乡里在全乡范围内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四年种桐籽2410多亩,占全乡坡地面积的51.2%,仅今年春天,他们就种了桐籽131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850亩。油桐是经济林木,效益来得快。去年全乡收了桐籽15万斤,实际收入67500多元,占全乡总收入的7.98%。红水河的半坡上有个仁兴村,那里的第九村民组,过去穷得吊起锅儿敲当当。29户人家,家家缺粮。每年春天一到,就成群结队地过河去广西买粮食吃,被人们称为“扁担队”。1982年以来,他们组植树造林725亩,退耕还林320亩,有510多亩油桐已经开始有收入。去年收桐籽24650斤,收入11330多元,户均391元。组里新置缝纫机7部,收音机5部,手表11块,柴、汽油机各1台,人人穿的良、涤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组长廖诗颂一家7口,有油桐面积110多亩,人均16.6亩。去年有65亩油桐已经结籽,收桐籽2150斤,收入960多元。家里买了1台柴油打米机、1部缝纫机、1部收音机。父子两人,还每人买了1块手表,俨然成了山里的“小康之家”。群众高兴地说:“退耕还林好门道,帮我们摘了多年的穷困帽!”
油桐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