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了断头路 富了山里人
这是一条不平常的路……
50年前,青石板上走过红军的千军万马。
50年后,石板路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路上车辆如流。
这就是1977年修通,已经投入使用的黎平洛团至湖南界牌的断头公路。这11公里的断头路修通,不仅打开了黎平的东大门,沟通了黎平与湖广一带的经济联系,而且使公路沿线的群众大得益处,成为黎平人民有口皆碑的“便民路”、“富民路”。在这方面,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潭溪乡的猫耳塘村和中黄乡秋团村的群众了。4月13日,记者来到潭溪乡采访,听到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事例。猫耳塘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100多户人家长期以来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日子过得很艰难。山区资源丰富,可是没有公路,木材运不出去,香菇、木耳等“山珍”的购销也不旺。自从修通这条断头公路,加上有党的富民政策,猫耳塘村的群众皆大欢喜。过去只能给国家提供百来立方米木材,现在路通了就可以达到六七百,上千立方米了。更为有趣的是,路一通,猫耳塘村很快掀起了一股“广州热”。1983年以来,跑广州做生意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人。方田塝村民组只有9户人家,跑广州做生意的就有3户。农民石开光曾4次到广州,仅去年9~12月,就去了3次,每次带一二百斤香菇去卖,收入十分可观。现在他们还凑了20000元钱,把高压线拉上乌龙山,家家安上了电灯,还买了一台电视机,现代物质文明开始深入偏僻山寨。中黄乡秋团村还出现了一批跑广州做生意的女强人。这个村一共88户,去广州卖香菇、木耳的大嫂子、大姑娘就多达40多人。秋团第二村民组杨祝梅,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1983年以来,跑广州不下十次。每次带五六十斤香菇去卖,现在家里吃穿不愁,日子过得挺舒坦。吴发祥、吴发林两家的姑娘,大的19岁,小的18岁,年年带香菇跑广州去卖,现在烫了发、穿高跟鞋,打扮很洋气。当年曾同红军一锅吃过饭的原潭溪乡党委副书记石开炳说:“这真是修了断头路,富了山里人啊!”
断头公路一通车,黎平物资全由湖南靖县进出,比绕道凯里减少180多公里,给黎平县带来的经济效益当以百万计。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路面太差。当地要求加拨养路费或改群养为道养。二是路面要拓宽。据统计,这条公路一昼夜通过的车辆综合平均达398辆,公路拓宽势在必行。三是调进黎平的物资,还有“舍近求远”现象,每年调进的几千吨汽油、柴油,现仍经由凯里转运。
养路工精心养护山区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