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瑶山春色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971字

瑶山春色

荔波县瑶山乡,的确太边远了。跨过打狗河,不远处就是广西的土地。这里过去鲜为人知。自从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州瑶山见闻》一文作了批示后,瑶山就成了窗户上安喇叭——名声在外了。重峦叠嶂的瑶山,散居着两千多瑶族同胞。他们穿一色的白裤,所以俗称“白裤瑶”。多少年来,他们祖祖辈辈赶山吃饭,刀耕火种。住的是窝棚,点的是“天灯”。所谓“千柱落脚,万盏明灯;吃饭靠吊甑,睡觉在火坑”便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1980年,贵州省、州、县的干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深入瑶山,扶持瑶胞发展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文教卫生条件。四年多来,上级拨款近百万元,帮助瑶山修公路、建学校、架桥梁、安装提灌站等。有关部门还无偿支援化肥良种及各类物资,使瑶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4年,全乡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31000多斤,比1981年增长414000多斤,人均粮食429斤。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包吃、包住、包穿,并发给学习用具,现全乡入学率已由1980年的25%,上升到70.9%。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去年14个高小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录取了9个。修了电灌站、水池之后,全乡52%的农户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照明问题。

在上级的大力扶持下,瑶山的群众生产发展,生活也比较安定。1981年以来,全乡有43户人家盖了瓦房,有2户买了缝纫机,有8户买了马车。有的还从事商品生产,出现了商品生产发展的势头。岜莫村农民韦和兴,1982年开始搞人工栽培香菇,第二年收入12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岜莫村7户人家,有6户也都搞起了人工栽培香菇,收入相当可观。此外还有种油菜的,种桐籽的等等。

瑶山封冻的大地开始苏醒了。然而它的变化却是缓慢的、渐进性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还禁锢着一部分人的头脑。要使瑶山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从旧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区委书记何毅说:“我们的办法是一靠民族干部;二靠典型引路,多干实事。瑶山才能一步一步地跟上来。”

瑶族防鼠粮仓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