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马背上的天地宽着哪!”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941字

“马背上的天地宽着哪!”

在峰回路转的山路上,一队队马帮响着铃铛,翻山越岭走过来了。一匹,一匹,又一匹,浩浩荡荡,蔚然壮观。

马帮是册亨县边远山区的交通运输工具,山里人一天也离不开它。倘若把耐劳、耐渴的骆驼比作“沙漠之舟”,那么体型矮小、行动灵活的小个子马,就是“高原之舟”了。与广西接界的巧马区,山高路远,马帮特多。本地的、外地的都有。当一抹夕阳染红对面的山顶,马帮陆续回来的时候,我们的采访也随着悦耳的铃声开始了。店主人听说我们来访,马上把马往柱头上一拴,接着便领我们进屋,彼此寒暄一阵,就无拘无束地攀谈起来。老人姓刘,叫刘正中,今年64岁,是本县冗渡区冗贝乡人,现同幺儿子小柱一起在这里赶马,帮地质队运器材、运物资。老人说:“这里驮马很多,本地的、外地的加在一起,不下160匹。光冗贝乡两个村来的就有42匹。”“马帮都运些什么呢?”记者问。“什么都运。布匹、盐巴、煤油、农药、化肥、土特产都可以,马背上的天地宽着哪!”老人顿了顿,又说:“现在上头政策放宽,私人可以开矿,有的驮马又给农民驮矿。‘矿一走,钱到手’,开矿的农民不少家都富起来了呢。”“那你们的收入呢?”老人说,他们父子俩有7匹驮马。专门给地质队驮运东西,一年有七八百元的收入。在一旁劈柴生火的小柱听了,插进来说:“爹,怕讲咋个?一年起码有三两千元嘛!”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给他一插话,座谈变得更活跃了。顿时,满屋子响起了笑声。深沉的笑意,把老人满脸的皱纹都熨平了。老人连连点头,笑着说:“对,对,柱儿说的对。我们算少的了,驮矿石得的更多。”其实老人并不保守,只是过去挨整挨怕了。大集体那阵,他一年净交500元给小队,还遭割“资本主义尾巴”。现在政策对路,不用操那份心了。自从三中全会以来,他就认准了山区要发展经济离不开驮马,搞驮马运输是条财路。不然,他哪里舍得让幺儿子小柱来接班呢?

告别老人,走出店门。我们远远望去,归途上的驮马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正向巧马营地走来。这时我不禁想起了《马儿啊,你慢些走》那首流行歌曲。不过我要唱的,不是“马儿啊,你慢些走”。我要唱的,却是:“马儿啊,你快些走,快些走!”

山区马帮队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