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湘黔边界山重山 有山皆宝 苗村侗寨心连心 同心致富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800字

湘黔边界山重山 有山皆宝 苗村侗寨心连心 同心致富

平金乡离锦屏县城五华里,与湖南靖县紧紧相连。这里低头是山,抬头是山,谁知山外青山又几重!然而边界有山皆为宝。

去年,平金村的吴恒才等六位侗族农民和一位苗族农民联办加工厂,自种、自购、自加工松茯苓18万斤,收入177000多元。除去成本,他们人均纯收入10000余元。从前边远、贫穷的苗村侗寨,如今成了金窝、银窝,叫人羡慕得两眼发红。

吴恒才老人今年52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入党的老党员,当过多年的党支部书记。3月23日,记者访问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他和吴展林牵头集资兴办的茯苓加工厂,是去年4月开始投产的。他们除了加工自己家里生产的茯苓外,还敞开大门收购茯苓来加工。黔东南州农委、州乡镇企业局领导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全力支持他们。吴恒才心里更加踏实了,放开手脚来干,并三次去广州,联系产品销售问题。他们出湖南、下广西,取道梧州进广州,一手成交。茯苓加工既赚了大钱,同时也刺激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住在高坡上的令冲村白利溪苗族村民组,一共12户人家,家家种茯苓,户户增收入。村里10户人家买了收录机,1户买了电视机。龙家兴一家去年生产茯苓16000多斤,收入9000多元。

我们正兴致勃勃地谈着,一位西装革履、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从屋里走出,记者疑为“客商”。一问,方知是位侗族青年,就是老人的儿子。提到客商,老人当即拿出广州、香港一些公司任职人的名片,果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了。今年平金村又新办了两个茯苓加工厂,亮江的一些群众也在搞茯苓加工。老人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大家都富起来才好。”现在他们这个厂正在商议集资买车,准备到广州租房子,随时掌握信息,把生意做得更大、更活,让山区的商品生产,朝着更大规模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