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茂兰山区的上海人
所属图书:《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018字

茂兰山区的上海人

在黔桂交界的茂兰山区,我们遇到好几个当年下乡到荔波县插队的上海知青。他们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杂居的茂兰山区工作。如今花开花落已十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美丽动人的“园丁之歌”。立化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华,便是其中一个。

李永华原是上海虹口区鲁迅中学的学生。1969年,他和同学们一起,被一股时代的狂流席卷到贵州高原,继后下到荔波县的播尧公社尧花大队插队落户。在那蹉跎岁月里,他度过六年漫漫的知青生活,1974年,才被推荐到三都师范读书。两年时间过去,李永华毕业了。面对严峻的人生道路,他进行了认真的抉择。回县后,县里把他安排到月亮山脚的水维小学当教师。水维是茂兰山区最边远的一个乡,当时还没通公路。一个上海人,语言难通,习惯迥异,困难多大呀!可是那里设了一个戴帽初中班,水家、苗家人民需要他。小李二话没说,行李一提,就踏上了充满希望和理想之路。在那里,他一呆就是两年。后来戴帽初中班并入佳荣小学,他又跟着转到佳荣。直到1979年,才调到立化中心小学。谈到这里,小李笑笑说:“这些年我调来调去,总走不出茂兰山区。这里的少数民族需要我,我也乐意干下去。”

去年7月,小李被提拔为中心小学校长,担子更重了。到这所学校就读的有217个学生,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学生就占85%以上。除立化乡的学生外,尧民、洞湖、应昂三个乡的四年级学生,也到这里就读。为了把各民族学生教好,保证教学质量,小李和学校老师一道,同心协力,为振兴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而努力。学校推行“三率”(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岗位责任制,把班主任岗位津贴同责任制、奖金挂起钩来,大大地调动了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过去立化乡瑶寨村,小孩入学率不高,一般只有六七个学生。实行岗位责任制后,老师入村寨做工作,一个一个地请他们来上学,现在到学校读书的瑶族小学生已达十多个。立化村1984年下半年入学率高达96%,巩固率高达98%,县里已把立化乡列为全县普及教育的乡。现在学校越办越兴旺,教学质量已迅速赶上区里其他先进小学,同洞塘、茂兰完小形成鼎足之势。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的高潮,正在这里勃勃兴起。我们愿李永华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样,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山乡,永放光华!

黔边行:那些人,那些事